阅读历史 |

科举文继母养儿日常 第21节(2 / 3)

加入书签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出自《幼学琼林》。)

循着这朗朗的读书声,沈翠和穆二胖很快就到了学塾外头。

如她猜想的一致,系统的【资质检测】功能只对已经开始读书的人有用,像学塾门口送孩童过来的家长,头顶则没有那么一行字。

沈翠再往学塾里头往里一瞅。果然连同夫子在内,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资质的字样!

然而让她失望的是,孩童自不必提了,属性大多和穆二胖差不多,而上头拿着书,摇头晃脑领读的夫子,资质都只有70。

其实想来也是,原书男主穆云川的各项属性接近峰值,所以才能连中六元。

这村里教书的是个老秀才,考了半辈子都没中举才回乡教书的,资质在读书人里自然只能算是中上。

村里已经没人比他资质更高的了,沈翠便不在村里停留,快步往城里走去。

而城里原身也没怎么去过,所以还得去求助亲娘郑氏。

又是两刻钟,沈翠和穆二胖进了城,去了茶壶巷。

沈家的男人此时都已经外出上工,只郑氏和两个儿媳妇在家。

郑氏在城里住了好几年了,消息当然比沈翠灵通。

听沈翠说要给穆二胖找个比村里教书秀才还好的先生,郑氏没有不同意的。

“前头听陈家那老婆子说,他家大牛找了个举人当老师。我那会就想着咱家二胖不能落后,前两天没事儿我就去打听过去了。陈家找的那个举人,就住在咱们家不远处,过完年就好多人提着礼物上门想拜入他门下呢。那天正好有人经过,我打听了一嘴,说是一年束脩要十两,若是在他家吃住,则还要另算。另外笔墨纸砚那些还得自备,逢年过节也要备礼,加在一起,一年怎么也得十五六两了。”

沈翠和穆二胖空着肚子出来的,当时母子俩正吃着郑氏给他们下的面条。

听到郑氏这话,穆二胖吓得都忘了吃面,沈翠则差点一口面条噎在嗓子眼。

郑氏埋怨的斜她一眼,一边给她拍着后背一边说:“我知道你惯是心疼银钱的,别说你了,当时我听了就惊一跳,所以才没拿定主意要不要和你商量。”

十五六两委实不便宜,像沈大沈二这样,经年累月在城里熬出头的,加起来一个月也就五两银子,一年合算下来就是六十两左右。

但两房各还有好些人呢,在城里生活不比在村里,那是样样都要钱。

大人或可俭省一些,孩子们的吃穿用度当然不好克扣。

所以两兄弟只会把一半的银钱上交到公中,剩下的留着自家开支。

儿子们一年孝敬三十两,倒不是郑氏和沈老爷子不肯拿出一半给大外孙用,而是真要在明面上支出那么一大笔,小儿媳李氏先不提,而大儿媳陈氏那边,估计得闹翻天。

别的倒也不怕,就怕陈氏打着孩子的名头,说二胖既然能读书,那么他儿子没比二胖小多少,自然也该去读书。

郑氏和沈老爷子虽然私心里更偏疼穆二胖一些,但明面上却得对孩子们做到一视同仁。

那银钱就是绝对不够使了。

沈翠喝了口面汤,把面条给咽下了肚。

肉痛了半晌,她一闭眼道:“娘先带我去老举人那里看看,若真是个有学识的,十五两就十五两!”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反正系统不会骗她,前置任务做完,后头绝对能搞到钱!

郑氏听了她这话,没好气道:“我前头还觉着你变了个人,今儿个听你这话才知道是我想多了。你还真是癞疙宝打呵欠,口气大的很!十五两是普通标准,若是考校没过,听说还要另外给不少呢!”

骂归骂,等沈翠把一碗面条吃完,郑氏也考虑清楚了,一直这么为难犹豫也不是个事儿,是该先去亲眼见识一下那老举人,若真是个才学兼备的,就得早点定下来,不然一个犹豫,又得再等一年。所以她还真把沈翠和穆二胖带去了。

如郑氏所言,老举人家热闹非凡,多得是上赶着要把家里孩子送来读书的人。

他家宅子也不大,里头已经站满了人,队伍已经排出了十几米,清一色都是安静地提着礼物,领着自家孩子排队的家长。

沈翠他们来得晚,就排在了队尾。

也是运气好,他们才站定没有多久,老举人出来了,冲着众人一拱手,十分客气地说了句“招待不久,劳大家等候”。

众人自然客气回礼,忙道不会。

说着老举人就让学生帮忙发了一些纸出来。

那些纸上写的自然都是考题,根据求学孩子的年纪来发的。

若是年纪小一些的,则就是简单的背诵《三百千》或者《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

若是年纪大一些的,则需要看过《论语》《孟子》等。

而穆二胖这个年纪,收到的考题则已经是要求他读过四书了。

其他的孩子拿到考题后立刻正了神色,严阵以待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