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章(1 / 2)

加入书签

折柳亭外,高贤宁回首望应天,一声长叹。

准备登车归去。

折柳亭中,一位束发少年郎忽然笑眯眯的起身,高呼一声,“先生慢走。”

高贤宁讶然,绞尽脑汁也记不得他是谁。

黄昏走到高贤宁身前,做揖为礼,“晚生黄昏,倾慕先生气节,特来相送。”

高贤宁回礼。

黄昏轻声自我介绍,“晚生叔父黄观。”

高贤宁恍然大悟,由衷赞道:“原来是名门之后,高某怠慢了,见谅则个。”

黄昏轻笑,“先生归去后,意欲何为?”

高贤宁沉吟笑说,杯酒竹篱间,抬头望南山。

这是致敬陶渊明。

黄昏摇头,“晚生读过先生的《周公辅成王论》,才情惊艳,先生之大才,若是埋没竹篱黄菊间,世间虽多一名流隐士,却是暴殄天物。”

高贤宁愣住。

《周公辅成王论》是在济南时有感而发,灵犀突来写下之后,用箭射给朱棣,事后被朱棣收了起来,济南城中也无原书,哪怕让自己现在写,也会有字语差错。

这少年郎去哪里读过?

黄昏眼咕噜一转,解释道:“前段时日去觐见陛下,闲暇时陛下说过先生的《周公辅成王论》,对之赞溢不绝,晚生记忆犹新。”

他看过屁的《周公辅成王论》。

高贤宁不疑有他。

黄昏继续道:“先生可知解缙、胡广、李贯之流,乃至于吴溥,为何皆愿入朝为官,而不是如先生一般致仕归隐?”

高贤宁不屑,挥袖道:“有的人读了书,却喂了狗,又弯了腰。”

黄昏正色,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如果天下读书人都如先生一般致仕归隐,那么朱棣麾下再无明臣,长此以往,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朱棣背一个千古昏君的骂名也便罢了,先生亦是快哉了,但想问一句先生,天子无能,朝政昏聩,受苦的是朱家皇室,还是大明百姓?先贤有语,兴亡皆是百姓苦,我等仕朝堂,不仅是求家国不亡而百姓不苦,亦求一个家国兴盛百姓亦不苦!”

高贤宁又愣住。

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

这个观点很新颖,而且也是事实,历来天子治国,麾下皆有一群能人善臣,国家这个庞大机器,不仅需要天子这颗脑袋,也需要百臣为手足。

许久才道:“不是有李贯、胡广之流么,你叔父黄观尚且在诏狱而不愿卑躬屈膝,我高贤宁岂可没了脊梁。”

黄昏暗叹一声,这就是读书人的可爱之处。

道:“先生,我说一事,建文帝自焚奉天殿,朱棣如今是大明天子,这是既定的无法更改的事实,如果说……仅仅是如果,如果说,朱棣能将大明打造出不逊色于贞观的盛世,先生会如何看待朱棣?”

高贤宁冷笑,“唐太宗会尽诛文臣乎?”

如此暴行,岂能打造出贞观盛世。

黄昏语结。

这个确实有点没法反驳,朱棣对徐家和老朱家挺好,但杀的臣子是有点多。

思绪急转,依然绕到辩证点上,“正因为朱棣有这样的暴行,今后的治政之中,才需要先生这般的人才,在朱棣行差踏错之际,敢于置自身生死于度外,以死劝谏天子,声压朝堂震慑宵小,方能避免悲剧重现,若朝中尽是佞臣,方孝孺的惨案只怕会有更多,天下百姓将饱受折难。”

顿了一下,缓缓的道:“先生读书等身,当知晓范文正公那一句,我等读书人,不求人人皆是范文正公,但求一世有用之身,不为帝王仕朝堂,而为太平盛世尽十分心力,为天下社稷谋一分福利。如此,方不负我等满腹圣贤道理。”

范文正那一句,只能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贤宁不得不说,黄昏这一番话极其有说服力,而且在理。

他也无法反驳。

高贤宁想了想,略有愁闷的道:“那高某也不愿如解缙、景清之类同流合污。”

不屑与之为伍。

黄昏大喜。

看高贤宁话中意思,已经被自己说动了。

我果然是个天才。

朱棣和纪纲做不到的事,我黄昏将要做到。

话说,解缙这位大才子在天下读书人眼中的形象果然已经崩了。

等等……

黄昏从高贤宁口中听到另外一个名字。

景清。

自己怎么把这个人忘记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没时间去想景清的事情,黄昏打铁趁热,“先生,你才到应天,可能有所不知,晚生一介草民,又是黄观之侄,为何能屡次觐见陛下,原因很简单。”

高贤宁也好奇,“愿闻其详。”

黄昏毫无隐瞒,“因为我从事着一个特殊的职业,嗯……怎么说呢,先生知道《推背图》吧,巧了,晚生从事的职业也有这等能力。”

高贤宁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