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3章(1 / 2)

加入书签

……

一系列的旨意。

在这些旨意之外,还有几件小事。

比如。

新科进士中,有个不算很出名的吴与弼,罕见的没有和其他进士一起外放到地方,或者去六部等地方任职,而是丢进翰林院,担任侍读,同时去国子监担任了一个教谕职责。

还有个事情:大明农业部和时代商行共同出资,从占城区域购买大量占城当地的水稻种子,并派重兵力,将这些水稻运回国内,准备先在应天东郊试验田实验之后分发南方水稻种植区。

这个事主要推动人是沈熙礼。

而沈熙礼推动此事,是黄昏去长平布政司前的叮嘱。

大明自靖难之后,一直在打仗,梅殷叛乱,打鞑靼、打瓦剌打兀良哈,这几年又在打中南半岛,老实说,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百姓还能安居乐业。

朱棣也担心这个问题。

于是在各项旨意下达之后,朱棣让太子监国,他要走一趟顺天,看看沿途老百姓的日子到底过的怎么样。

当然,这是单纯的出巡。

到应天等到开春之后,他还要返回应天,实际上,朱棣现在有点后悔浪费钱在顺天修京城了,不夜之城的应天它不香么。

北上的朱棣意外的发现,因为宝钞的流通能力,加上大明皇家银行的调节功能,以及农业部推广的番薯,国内百姓竟然日子还可以!

甚至有更好的趋势……

随着交趾、八百大甸那边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国内来,大明老百姓对国家出征中南半岛竟然没有什么怨言。

至于中南半岛那边的百姓……现在肯定很惨。

所以战后工作很重要。

中南半岛那边,于谦和刘宁然展现出来超人的天赋和能力,加上姚广孝,战后区很快平稳,大明也开始了重建中南半岛,顺便“借用”资源。

而北上顺天的朱棣接到了行部尚书的章折:顺天的时代电力欲要将顺天打造成不夜之城,希望陛下同意,同时户部拨钱配合时代电力。

朱棣想都没想,准了。

而此刻郑和还在快马加鞭去往长平布政司的路上。

君臣困局

一座布政司,有左右布政司使以及一系列官员,正常情况下,一座布政司所在的地方,还有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合称三司。

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的三司会审区别开。

黄昏抵达长平布政司了解情况后,一个头裂成两个:布政司里加起自己,官员满打满算不过才五人,吏员还好,有那么二十几人。

编制缺口有点大。

没有提刑按察使,而负责军队的长平都司指挥使张辅,压根儿就不愿意呆在长平,只是在这边设置了个衙门,入秋后就呆在关城那边,连庆州都不愿意呆。

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长平布政司有多寒碜。

一句话形容现在都长平布政司:战后在卓儿河流域附近选了个地势好的地方新建的一个乡镇,城镇面积不超过一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只有一条不到两百多米长的街道,正儿八经的建筑不多,还都是新建的。

所以黄昏到后住的帐篷。

其实这很正常,这个时期的草原,本来就没什么人,何况封建王朝,别说你草原上了,就是富饶之地的江南,也经常出现三里不见人烟的情况。

大明的人口,暴增之后也才一亿左右。

不过黄昏显然不会让自己的第一次地方任职如此寒碜,在他从顺天出发后,趁着大雪没封路,带来了大批的时代建筑工人和数名技术人员,同时也让时代建筑公司从顺天那边运送大批建筑物资。

顺天到庆州的官道早就修好。

所以黄昏抵达顺天后,庆州到长平布政司的官道开始修建,而在黄昏抵达后的几日,时代建筑商行的工程人员趁着下雪之前,用强大的人力以巨大的运费开销,将物资运送到了长平,然后几乎一夜之后,长平布政司衙门就破土动工。

还是要像撒儿都鲁那边一样,修一个像样的水泥钢筋的布政司衙门。

我黄昏大官人的衙门,哪能寒碜。

我不要面子的么。

政绩政绩,这就是搞政绩的面子工程。

虽然长平布政司的官员加上黄昏才六人,但事情确实不多——大部分事情,那位牺牲在岗位上的前任布政司使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要不然怎么可能因公殉职,水土不服加过度劳累导致的。

黄昏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和兀良哈的联系,保证今年这个冬天兀良哈人不会冻死饿死的太多——必不可免的事情。

必定战后,兀良哈人今年不冻死饿死一批才怪。

至于布政司内区域行政的划分,官员的任派,这些事情早就做好了的事情,所以黄昏在布政司衙门开工后第一时间,写了封信去顺天行部,要求在大雪封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