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789章 大汉与罗马(1 / 4)

加入书签

楚风在海法港行宫中翻阅着各地送来的奏章,矮几上雪瑶亲手调配的宁神香在紫铜七宝香炉中燃烧,冒出袅袅的香烟,因为从海上吹来的风,总是带着一星半点的腥咸。

这一年冬天的地中海并不寒冷,欧洲下一个小冰期要在两百年后出现,目前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是绝对的主宰,环地中海农业带在过去的秋季取得了大丰收,埃及的小麦、大马士革的燕麦和葡萄干、两河流域的椰枣,堆满了大汉帝国设在各殖民地的粮仓。

不仅如此,楚风还接到了印度、新大陆和国内发来的报告:

德里苏丹国的稻米和长绒棉空前的大丰收,吉亚斯丁尤其感谢东印度公司加强了对鸦片的收购,很多无法种植水稻和棉花的地区已经种上了罂粟,这给德里苏丹国的官仓增加了不少税收,也平息了印度教徒对过高税率的不满……

苏丹保证圆满完成明年对稻米、棉花和鸦片这三大件的征购任务。

历时八年的经营,大洋洲北部沿海地区的殖民地移民人数达到三十万,五座沿海城市欣欣向荣,百人以上规模的定居点和贸易站已经有了一百七十多处,虽与当地土人小冲突不断,但停留在原始氏族阶段的原住民完全无法抵抗文明的力量……

以汉蒙两族为主的移民主要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收获的羊毛每年都比上一年成倍增长,尤为可喜的是,发现了好几处质量极好的高品位铁矿。

工业上,新大陆殖民地最初只有单纯的采矿业,大汉商人从国内高薪雇请熟练矿工,加上从南洋招募的劳工,以及不时从西征前线送到的战俘苦役犯,大规模开采内地较为缺乏的优质铁矿和有色金属。

很快,商人们就发现这样做并不是最聪明的,船舶技术的进步固然使海运成本大幅下降,但在当地建设洗选厂,把经过洗选的精矿送回国内,不是节约了运输成本,更加有利可图吗?

于是在袋鼠和考拉好奇的注目下,第一座矿石洗选厂矗立在新大陆的荒漠上,秉承同样的思路,闽广陈家投资了两座羊毛梳洗厂,徽州祝氏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他们出资建设的、新大陆第一家钢铁厂已经在三个月前破土动工——直接加工出钢铁成品,比运输精矿石的成本更低。

定居者的增加、市面的繁荣,文明必然随之传播,就连主管文教、科举的曲海镜文天祥等人都没有想到,《四书新解》和《五经新编》在新大陆的销量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移民身在异乡,情念故土,传统文化就是他们的根,接触到愚昧落后的土人之后,那种对自身文化强烈认同的情节,也就越发的凸显。

学堂在新大陆的移民城市和定居点遍地开花,从国内运去的书籍一下船就会销售一空,就算不识字的人也会买上几本搁在家里,“我是睁眼瞎,可焉知我儿子将来不进学堂读书认字呢?现在多买点,也叫他先闻闻书卷气!”

当地土人还停留在氏族公社阶段,性情凶悍野蛮,但火枪和皮鞭总能让最暴虐的家伙老老实实,何况大汉商人给劳工开的价码并不低,于是有的土人部族因为冲突被帝国军队消灭,也有的部族选择合作,承担挖土方、搬货物之类的简单劳动。

殖民地政府有位书生气很浓的官员特意在报告中提到,今年破天荒的有三位土人孩子进入小学校学习,和大汉移民的孩子一起做着加减乘除,诵读着《四书新解》。

起草报告的官员显然把这件事当作凤凰出现、朱雀飞天之类的祥瑞,“吾皇德昭日月圣训广化,蛮夷禽兽之属犹口诵圣贤之书,似此非尧舜治世不能见也……”

楚风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莞尔一笑,传统儒生固然有许许多多毛病,可他们推广华夏文明的热情实在不可小看,“用夏变夷”是儒家终极理想之一。

那么,西方殖民者可以派出传教士手捧圣经去教化那些土人“驯服、善从,别人打了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送上”,大汉帝国何尝不能用儒生的嘴告诉土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大汉帝国在新大陆的殖民地还只在幼年期,但只要有了华夏儿女,文明的火光就会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无论农业、牧业、采矿、工业、运输,只要有利可图,自然有人不远万里踏上那片新兴的土地,就连沿海城市的说书先生都知道去新大陆生意很好,那些离乡寂寞的茶客很舍得打赏呢!

楚风亲手在洒下了新大陆洒下了华夏文明的种子,这种子已破土而出,舒展茎叶,长成了小小的树苗,假以时日,它终会变成参天大树,以华夏之魂,扎根新大陆沃土。

国内,以赵筠为首,王大海、张广甫等从龙之士为体,刘黼、陆秀夫等故宋旧臣为用,组成的朝堂格局异常稳固,邓光荐等思想僵化的故宋遗老早已彻底清除,蒙元时代的汉奸则要么被诛灭,要么明智的选择了和新朝合作。

上层政权非常牢固稳定,虽然不少事情出于小集团利益和新旧思想的原因存在冲突,但绝对没有明显的裂痕。

帝统之外是道统,掌握舆论权利的士子,准确的说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