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由于元封以后内政的混乱,武帝个人奢侈无度,战争的巨大损耗,加之自然灾害,社会问题急剧恶化。
“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无名数者四十万。”
天汉二年“泰山、琅邪群盗徐勃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诛”。
痛定思痛,汉武帝于征和四年颁布“轮台诏”:
“曩者,朕之不明……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
事实上,从颁布《轮台诏》之前,整个执政集团就已经有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转向,这不仅是帝国统治者的英明决策,而是疲惫的大汉帝国不得不进行的转变。
但是,《轮台诏》作为一个标志,从帝王的层次对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同时也展示了刘彻的帝王胸怀,在自矜功业的晚年也能说出“曩者,朕之不明”这样“罪己”的话。
《轮台诏》仅仅是一个有限的开始,远未到达高潮,更没有成为结束。
汉后元二年,刘彻驾崩,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再次看到自己的死讯,刘彻已经没有愤怒了。现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去做,有太多太多的未来需要规划,生死大事,便不那么重要了。
年老怠政,不得不说他以前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因为……大汉的皇帝还没有一个活到他那个年纪的,他想参考也没有参考的对象啊!
“老而不死……”刘彻不想再想下去了。
【武帝崩逝后,下一个变革者则是霍光。
“武帝疾,立皇子钩||||||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刘彻或许是以为自己年少登基,就以为自己的儿子也同样聪明。
但是并没有,年少的刘弗陵哪里能和几个在汉武帝时代都活的如鱼得水的老狐狸斗法,多次想要亲政都被挡回,及至21岁英年早逝,都没有得到实际上朝政的操控权。
而在各位辅政大臣中,笑到最后的是霍光。
霍光,字子孟,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兄长去世后,服侍在刘彻左右二十余年,没有犯过一次错,深得刘彻的信任。
霍光掌权后,对内施行与民休息的的温柔政策,对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取消在外的庞大驻军。取而代之的是和亲政策,节省了大量的财力。霍光让汉朝平稳得从武帝过渡到宣帝,与民休息走向强盛。
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没有子嗣。于是大臣们拥立昌邑王刘贺即位。刘贺在位仅仅二十七天就因为“行千余件恶事”被废,霍光拥立刘询即位,史称汉宣帝。
刘询即位后,初期仍旧由霍光秉政,但是随着刘询政治力量的逐渐增强,他开始从霍光手下收回自己的权力。当然,他做的非常成功。
汉宣帝地节二年,霍光薨,以天子礼陪葬茂陵。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虽为权臣,虽行废立,但他终究一生护持汉家江山,安抚了因武帝一朝而千疮百孔的大汉。
也不枉刘彻晚年赐给他的那副《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了吧。
一个时代就此结尾。最后一个传习了刘彻意志的人闭上了眼睛,接下来就是汉宣帝刘询的辉煌了。】
“霍光……”刘彻暗念,“看这个评价有点像李斯啊。”
——如果有一个足够英明的君主,那么就会是君臣相得,如果君主过于荏弱,那么他就是“代天子行事”的权臣。
“行废立事……更像了。”
不过刘彻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没看见人家也一辈子鞠躬尽瘁吗,而且最重要的是,霍光的眼神比李斯好了不知道多少。
只要霍去病不死,霍光就翻不出什么风浪来。就算……就算……那不是还有我的亲亲曾孙吗!
刘彻理直气壮地想,怎么能因噎废食呢。
【我们这次视频直播马上就要结束了。在最后,我们想对汉武帝刘彻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有言道:“秦皇铸骨,汉武画魂”。如果说秦始皇的的大一统思想和国家治理模式流传千年,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骨架的话,那么汉武帝的功绩就是为中华民族注入了鲜活生动的魂魄。
正是因为汉武帝对匈奴长达四十年的战争,才造就了华夏民族的英勇不屈、百折不挠、铁骨铮铮的民族脊梁。有了这根脊梁,华夏民族才能在其他文明古国相继消亡的情况下延续至今。
把视线放眼世界,河流孕育文明,文明传承绵延。在后世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中,两河流域曾诞生出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在英主逝去后战火纷飞,衰弱崩解;尼罗河边的古埃及文明曾建造出雄伟高大的金字塔,但却在战争中悄然陨落;而在印度河流域发展兴起的古印度文明也在战乱中分裂,逐渐走向落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