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节(3 / 4)
这一条制拿到安西、安东上也是一样,甚至有的大臣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刘皇帝能够尽快把安西,安东的问题解决了,给二王、二都督定性,以免像眼下这般,任由二都督府爬在大汉躯体上吸血。
看看这几年的安西吧,自西征黑汗以来,前后投入了那么多钱粮兵丁军械,国力耗损,但朝廷得到了什么,只有半个废墟般的高昌道,这还是刘皇帝看安西都督府辖下过于庞大动了刀子,否则连高昌道最终都未必是朝廷的。当然,这一点显然是某些人站在个人利益立场的揣测。
因此,但安西那边表露要提兵西进,继续作战之时,那些大臣就打心眼里不乐意了。从各方面考虑,都持反对意见。其中有部分人意见则很有建设性,那就是等刘皇帝分封安西之后再作计较,届时,魏王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对于臣僚们的顾虑,刘旸是很清楚的,但他并不能听取,根本原因很简单,眼下当家做主的是刘皇帝,一切还得顺着刘皇帝的心意来。
下边想法再多,与圣意相逆,最终只会自讨苦吃,这是刘旸从三十多年被刘皇帝敲打的太子生涯中得出的结论。
因而,不管对于安西战事有怎样的想法与意见,刘旸都没有像此前那般去直言进谏的想法了,既无用,还会惹刘皇帝不快,大可不必。
何况,刘旸保守求稳是一方面,但并不意味着他迂腐,心中又何尝没有开疆拓土的志向,只是皇帝老子把事情都干全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他这个太子需要做的,更多只是给刘皇帝擦屁股。
何况,刘旻还是胞弟,这份血脉关系,哪怕看在符后的面子上,刘旸也要另眼相待。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
此时,虽然从刘皇帝语气中感受到了一些隐晦的态度变化,但刘旸并不打算直抒胸意,而是选择以一个不偏不倚的态度。
略作沉吟,刘旸说道:“安西军中,畜力丰富,骡马众多,行军速度可以保证在日行五十里,都督府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行军,半个月时间休整,而后寻机进攻怛罗斯敌军。臣询问过潘枢密的意见,认为计划可行。
另,都督府奏报,大食联军经去岁之败,遭受重创,军心早已动摇,再兼其内部矛盾重重,号令不一,且相互掣肘,难成大患。此番杨城大捷,怛罗斯敌军东进救援,也只是做做样子,未进两百里,与李继隆军前哨一触即退……
因此,安西将帅认为,这是一个破敌良机,不可错过!”
“你也这么想的?”不出意料的,刘皇帝终是问起刘旸的态度。
迎着刘皇帝那明显带有审视的目光,刘旸平静地道:“可战!”
见状,刘皇帝嘴角轻微地咧了下,露出一点满意的笑容。但没有持续多久,表情一肃,又道:“根据前报,即便经碎叶之役,敌联军损失惨重,但怛罗斯之残敌犹不下两万之众,再加上这一年多的补充,仍是一支顽敌,不可小觑啊。
安西我军眼下有多少将士,枢密院的调配都落实了?”
闻问,刘旸熟稔地答道:“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整补充,安西都督府下属诸军可战之士,已达三万两千余众,其中半数都是沙场老卒,余者除了一部分番兵义勇,大部分也都经过至少一年的乡兵训练。粮草军械的转运囤积,也足以发起一场大战……”
“你对安西情况的了解,倒也充分!”听完其描述,刘皇帝这么说道。
闻言,刘旸稍微蹙了下眉,拱手从容道:“眼下边地之上,安西是唯一重兵云集之所,且是大汉唯一对外交战之所,臣自当多加留心!”
刘皇帝似乎只是随口有感而发,点了点头,感慨道:“手里掌握着如此实力,刘旻岂能坐得住?要打,就痛快得打一场,把那些敢于来犯天威的贼寇一举消灭了,长期屯重兵于边陲,朝廷负担太重,对朝廷也不是什么好事……”
就眼下来看,安西是大汉边地最大的一支重兵集团,是可以进行战略性作战的大军,实力也是首屈一指,这是安东都无法比拟的。
这些年,安东的治安战虽然始终未曾罢休过,但朝廷在安东的兵马,却是在不断削减的,到开宝二十五年,在册正兵,只剩下九千步骑了。
与之相比,那些仆从的部族军队,数量却在不断提升,这也是不得不为的事情,仅靠那点军队以及四五十万的汉民,想要把偌大的安东地区都控制住,是不现实的,不得不依靠那些土著蛮夷。
当然,这并不是毫无选择的征募土著,安东都督府挑选的,都是那些经过长时间调教,且对大汉服从心理强的部族,因此在近些年,不管是清剿白山黑水的生女直还是驱逐不断南犯的蒙兀室韦,主要作战力量都是仆从部族战士。
汉家儿郎的命总归要金贵些,尽量不用在治安消耗上,安东的汉军在历次作战中,更多的是作为监军督战、查漏堵缺,这已然成为一种模式了。
唯一需要防备的,是这些仆属蛮夷噬主,不过就目前来看,问题还不大。刘煦父子在此事上,尤其警惕,也会用手腕,大棒与红枣将之调教得乖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