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84节(1 / 3)

加入书签

“九鼎铸成之后,神州立足天下,威严的王权,令天下仰慕。夏王禹对着九鼎祭拜,昭告神明说,如果遇到乱政不仁道的混乱之世,有仁德之人,可以取了鼎,揭开里面的启龙之法,引出九条伏龙当中的一条龙脉,龙脉可以终结乱世,立新的王。”

“夏九鼎传到了商朝,又传到了周朝。周朝的时候,德行衰微,九鼎危机重重……这里写得比较简略,我的理解是指后周时期天下混乱,征战频繁,诸王抢鼎之意。此时有一位叫孟禾渊的先生,他是一位像神一般的人物,一人掠走了九鼎。”

“他将九鼎分别藏在了九州山川之下掩埋,从此九鼎无人知道去向,九条龙脉也无人知道具体位置。孟禾渊埋藏了九鼎之后,他将九鼎的秘密,全部刻在了一颗珠子当中……”

刘会长摇着扇子,神情万分激动:“抱歉!岑音姑娘,这里我必须要打断一下!”

“夏九鼎乃比传国玉玺还珍贵的天下第一国宝,对它的去向,古今往来不少人进行了研究,刘某也曾痴迷许久!”

“《史记周本纪》里曾明确记载,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也就是说,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从洛阳掠回了九鼎。这证明,九鼎至少在秦时还是存在的,可这里为什么说在周时期九鼎就已经不见了?”

“还有,这个孟禾渊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历史上丁点只言片语记载都没有?”

九龙神目珠

陆岑音说:“孟禾渊到底是谁,我不知道。但刘大哥你刚才说的夏九鼎在秦时还存在,我有不同看法。”

“你刚才的推论,完全基于《史记》。但你别忘了,关于夏九鼎下落的说法,《史记》本身记述就自相矛盾。《史记封禅书》中还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这里讲夏九鼎其实在周时期就已经消失了。”

“同一个作者,两种矛盾的说法,我倒更倾向于后者。”

刘会长问:“为何?”

陆岑音解释道:“第一,太史公司马迁在封禅书里面写着夏九鼎丢失原因为‘周德衰’,而李淳风的铭文也明确写了‘周德衰,九鼎危’,两人所讲诉的原因完全一致。”

“第二,清朝学者全祖望曾提出,九鼎在周时期,因财政极端困难,四方诸侯虎视眈眈,王室为了避免诸侯抢鼎,干脆将鼎融化,用来铸造了钱,也表明夏九鼎在周时期消失。”

“第三,有史书记载,周显王四十二年,周室将九鼎沉没于泗水,这与封禅记里面‘鼎乃沦没’的表述相同。”

“上述种种,皆表明夏九鼎在周时期消失的可能性极大。不过,夏九鼎被孟禾渊掠走,埋于九州龙脉之下的说法,倒是石破天惊,闻所未闻。”

刘会长摇着扇子,神情钦佩:“岑音姑娘,你这方面的造诣比我深,刘某不如也。”

夏禧说道:“术业有专攻,老刘你是博而杂,人家是一行精通。陆大小姐,你继续说。”

陆岑音愣了一下:“我刚刚……说到哪儿了?”

我回道:“说到孟禾渊将九鼎埋藏之秘以及启龙之法,采取微雕的手法,全刻在了一枚珠子当中。”

陆岑音重新看向铭文,找到原文之后,继续往下解释。

“神人孟禾渊认为,九鼎乃天地至宝,当时诸侯纷争不断,为了避免珠子被夺,他来到了上古颛顼斩神木之秘境兰朵雪山神墓,并在神木地下做了一个九龙锁珠局,在局眼中间,放置了窥天仪,将珠子放在了窥天仪的内管。”

刘会长看了看四周的龙桥、石基,皱眉道:“如此宏伟的九龙锁珠局,一个人能打造完成吗?”

夏禧回道:“人家颛顼还砍了神木呢,说什么了?你怎么知道孟禾渊一定是一个人,再说人家是神人,做什么事能跟我们凡人一样?陆大小姐,请继续!”

陆岑音:“……”

我无语了,对他们两个讲:“岑音是说她翻译不到位的地方,让你们来补充,没让你们在这里质疑和反驳。没什么大事,你们别说话!”

他们总算闭嘴了。

陆岑音继续翻译道:“每当雷雨来临之际,透过窥天仪,可见珠子在里面不断转动,珠子被窥天仪放大,伴随电闪雷鸣,珠子里面的微雕九龙恍若真龙一般。呼之欲出,咆哮翱翔,翻云覆雨,九州龙脉地形图以及启龙之法清晰展现,珠子也被称为九龙神目珠。”

“多少年来,帝王将相、能人异士、寻常百姓,都苦苦寻找夏九鼎下落,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成功过,谁又知道,它竟然被人藏在了神墓里面呢?这就是神藏九鼎的来源。”

“我李淳风没有什么大才能,倒是多读了几本书,经过漫长的追索,终于推测出了神藏九鼎的绝世秘辛。于是,我独自一人,找到了兰朵雪山,进入了神墓,见到了神人孟禾渊所设的九龙锁珠局,惊叹于他天才一般的创造。”

“只是我来的时候,窥天仪已经自然损坏了,再也不能复见当时管窥九龙飞天的神奇场景。我描画了窥天仪的机关原理,下山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