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节(2 / 4)

加入书签

其优劣如何。可惜,翻遍了各种资料,除了网上一些人分析,严肃资料中一无所获。后来不死心,自己去学车辆的知识,试图进行分析。真正试图进行科学分析的时候,王宵猎才发现,这不是一个自己能完成的任务,同样也不是网上那些人能够完成的任务。网上所谓四轮马车研究,基本没有科学依据。

车轮是司空见怪的,但对车轮进行科学的动力学分析,却非常复杂。严格地说,初中和高中教育都没有相关内容,绝大部分的工科本科专业同样没有。具体到两轮马车和四轮马车,想进行科学分析,不要说仅具有高中知识,甚至只有初中知识,是完全不可能的。一般的大学生,也完不成这个任务。

对马车的分析,不但要有车辆的知识,还要有牲畜的品种、力量的知识。仅对于车辆来说,不进行科学分析,仅仅用简单的比较。现代载重的货车,都倾向于把一部分重力,分解一部分作为对动力部分的压力,从而产生向前的动力,这是两轮马车的特点。载人的车辆,则一般不会这么做,提高舒适性,这是四轮马车的特点。也就是说四轮马车的特点适合载人,两轮马车的特点适合载物。更进一步,还跟牲畜的力量输出是牵引力还是驮力有关。牛是牵引力,马是既有驮力也有牵引力,有不同区别。

这只是简单的类比,不是科学分析。实际科学的分析,需要的知识非常多。

历史的现实,中国在建国没有多久的时候,从苏联引进了三套马车。开发东北的时候,三套马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很多人都听过三套马车的音乐、故事。苏联的三套马是四轮的,而中国引进之后就改成了两轮的。当时已经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技术人员完成,他们的选择显然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这个道理可能在理论上非常复杂,一般的技术人员也讲不清楚,但他们有实践。

实际上对四轮马车网上的议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倾向,更代表了文人的一个毛病。最初对这个问题进行议论的人,思想上比较西化,认为中国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比较落后的。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上,与欧洲相比是落后的。真正进行科学的分析,他们实际上无法做到。所举出来的理由,大多都是初中、高中知识,实际连车轮都解释不了。比如最常见的解释,四个车轮能把车支撑起来,两个车轮无法完全平衡重力,四轮当然比两轮省力。实际上真实的车辆,恰恰需要这个重力,转化为向前的驱动力。

而文人有一个毛病,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问题,非常喜欢发表意见。对四轮马车进行科学研究,需要非常多的知识,是普通人不具备的。但对这个无法研究的问题,不知有多少文人,跟在最早提出此意见的人后面,又洋洋洒洒不知道说出了多少理由。直至一个错误的说法,成了一部分人的常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我们很多人实际上没有这个胸怀。

用牲畜拉车,概括来说,四轮舒适性高,最好用来坐人。两轮则载重多,适合拉货。而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都硬性规定官员的乘具不可以舒适性高。与其说中国用两轮,说明了中国古代发明不了四轮马车,不如说中国完善的挽具,更适合用两轮。

人间烟火

见林夕在一边默默洗菜,样子有些不高兴。李唐道:“你是女孩儿,不能长时间在衙门做事,也不必觉得委屈。不能住在新建的房子里,衙门一月补了两贯钱,不错了。”

李唐道:“是啊。两贯钱足够把我们的房租也交了,这里以后就住你们父女二人,岂不是好?”

林夕停下,沉默了一会道:“明明做一样的事,为什么女人就要受这委屈?道理都懂,但对这样的事情我就是不甘心!涨了钱,还是不甘心!”

见林夕气鼓鼓的样子,李唐和李迪一起大笑。

李迪道:“既然你不开心,今夜便请你饮酒如何?汉水边上,现在极是热闹。”

林夕嘟起嘴:“我一个女孩儿家,如何就跟你们去饮酒?”

李唐道:“你天天与我们一起做事,何尝有人当你是女儿家?这些天你阿爹在外与人谈生意,每天都是半夜才回来,也不必管他。”

林夕想了想。咬着牙点了点头:“好,去就去!襄阳城里夜晚什么样子,我还没有看过呢!”

三个人说说笑笑,出了房门。沿着大街一路向北,朝汉水边去。

太阳还没有落下山,白天的暑气未散,街边大柳树上的知了依然在鸣叫。许多人已经走出门来,在路口歇凉闲谈。店家挂起了灯,有的了点了起来。

林夕道:“晚上好生热闹!走过了许多地方,只有小时候的开封府可以相比。”

李唐道:“是啊。在其他州府,这个时候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哪里比得上襄阳府。天下州军,还有哪里能比得上这里繁华。我们流落数年,终于过上安稳日子。”

三人说着闲话,沿着大街,不知不觉就到汉水边。

汉水上十几条画舫,灯火通明,不时传出来丝竹之声。岸两边人头涌动,小贩在人群中穿梭。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