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代名将洪承畴故乡之行一(2 / 2)

加入书签

上,上面又有另外一片大平地。平地上立有洪氏大宗祠的祖祠,里面供奉着翁山洪氏一、二、三、四代考妣神主的灵位,三座宗祠上下左右,呈品字形分开,立于翁山洪氏的庙园之内。

洪氏家庙的建筑面积为:祖祠260平方米,东轩510平方米,西轩620平方米。整个家庙的占地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福建少有,可谓气势恢弘。

4。

因洪氏先贤重视教育,故自明清以来,其家族后人人才辈出。其中,洪庭桂祖孙四代十进士,洪承畴父子双进士,洪科捷父子一搏双翰林。故此,英都五世家庙的东、西轩大门上的楹联,并无夸大其词,而是真实反映了洪氏家族的声誉和名望。

当然,其间最为出名的,当属一代名将,被人称之为“大清第一功”的洪承畴。

洪承畴,字彥演,号亨九,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孙。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出生,属东轩五房。洪氏家族的历史,传到洪承畴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二世了。祖上原出身名门,自曾祖父起,家道开始中落。祖父在赴京会试期间,卒于杭州,留下祖母戴氏守寡,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此人就是洪承畴的父亲。

而后,洪启熙又生有三子:长子承畴、次子承畹、三子承畯。次子承畹早亡。洪承畴幼年时家中贫困,常头顶一个大木盘,帮助家里卖豆腐。

从孙中山先生的对联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家英雄,洪承畴显然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英雄做了一番真切的评价。洪承畴虽然承受了数载的骂名,然而,以国家和人民为最高利益来剖析,他对国家是有功的,对人民是有功的。历史同样可以告诉我们,凡是对国家有功,对人民有功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大英雄。这点,无可否认!

而能够造就一代英雄的,当属一方水土一方人民。这一方水土,养育出一代又一代英贤。一千多年前,洪氏的第一世祖于宋末元初流落闽南。他孤家寡人,把命运抛售在这里,除了不断抗争和努力,他别无选择。他手中只有一把锄头,心中只有一本书。但从此,他开启了垦荒与教育之路。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洪氏繁荣昌盛的千年基业。

故此,他是值得后人怀念与尊重的,是应该建庙立祠的。洪氏家族传至第五世时,才开始从四代的一脉单传,到有了兄弟二人。之后,兄弟二人再传十二人,从此,不断开枝散叶,兴旺发达。时至今日,洪氏家族在海内外的宗亲,已多达到一十八万之众。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史,就是如此撰写的。

5。

作为家庙宗祠,洪氏家庙的规模和文化底蕴,在福建省内,算是首屈一指的。

一座明代建筑,为什么能保存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部被拆除重建呢?为此,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乡贤,向我们解读了这一段历史。

原来,这座建于明万历丁已年(公元1617年)的洪氏家庙,虽然历史久远,几经修葺,但基本保持完好。解放后,这里曾是泉州七中的临时校址。后来,七中建成后搬走,又成为当地的临时小学。因此,这座家庙才得以修善与保护。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概因为英都水龙头产业的空前发展,乡民们有了钱,觉得应该为祖上做一点实事,为英都人民增添光彩,才把这座旧家庙,拆除并重新修建。

老乡贤感慨地说:“当年,我也参与这项工程。当时,我以为在做一件好事,后来才知道,事实上我们做了一件蠢事。我们这些人,已经成为历史罪人了。考古学家告诉我们,这几处家庙,如果是重修而不是重建,其价值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他指着那一对青石狮子说:“现在,就只剩下这对石狮子了,值钱啊!”是的,有时我们觉得在做一件正确的事,但最终却是错误的。破四旧时,我们曾经摧枯拉朽,否定一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曾经摧枯拉朽,想重新树立一切。但事实,我们都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而造成这种极端的,归根结蒂,就是文化和精神上的欠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