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节(1 / 2)
大秦君臣:这反应,未免也太延迟?
叔孙通郑重颔首:“众所周知。仙使岂不见今日,竟无人提起祥瑞一事?只因仙使就在当场。”
仙使在,嘉瑞便在。
周邈:活的能走能动的嘉瑞本人是也!
嘉瑞本瑞的周邈,早已深刻认识到:这趟出巡,是始皇陛下的专场加主场。
并打定主意,他绝不出风头,谨防喧宾夺主。
以身为盾,护卫左右,保始皇陛下安全无忧——乃是这趟出巡的主(划掉)、兼职!
原以为是主职的,但如今成为嘉瑞本瑞,那行走的活体嘉瑞就是他的主职了!
夸夸拍手,呐喊助威,当一个彩虹屁气氛组——则是他的副业。
以上,就是周邈对自己这次蹭出巡旅游的职能定位。
因此周邈未作任何特殊布置,像是借助基建系统的工业机器人,搞点声光效果,制造些玄异祥瑞,诸如此类。
他不想让史书上在记载封禅一事时,出现诸如:‘仙使邈驭使神兽扫道、筑坛,声震天表、光耀九州’这一类的记载。
那会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始皇帝嬴政的封禅大礼,全靠仙使襄助,才得以办起来一样。
一切会抢始皇陛下风头的事他都要严厉杜绝!←这是唯粉的素养!
而且太祝叔孙通筹备的封禅大礼,已经足够盛
大庄重,气势恢宏。
……
封禅,其实应当拆分理解。
封,为祭天,多为皇帝登临泰山,筑圆坛祭天,以报天之功;
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山丘,筑方坛祭地,以报地之德。
天以高为尊,便筑坛以增五岳至高的泰山之高,以报达天的功劳。
地以厚为德,于是筑坛以厚梁父之基,以报地之德行。
所谓‘登封以报天,降禅以除地’,就是源于此了。
封禅大礼,即是在功德兼隆、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隗状领头挂名,叔孙通全揽事务,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封禅典礼。
如礼祠峄山一般,先派出数千士伍,兵分两队,同时修理、打扫阳坡登山、阴坡下山的山道。
而后几乎同时,叔孙通亲自先上泰山,准备筑坛、列队、献礼等一应事宜。
做到在心中预演无误,成竹在胸。
以太祝之身筹备、主持始皇帝的封禅大礼——哪怕名义上主管之人是隗状,他叔孙通只是副手,却也已能在史书上有一笔之地!
况且筹备主持封禅大礼,是当世就能拿得出手的大功一件,于他的仕途有巨大助益。
因此,叔孙通可谓是夙兴夜寐,力图将封禅大礼筹办得完美无缺!
而达成完美成就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征发来的三十儒生弃置一旁。
并非如历史上一样‘罢绌’,就是名正言顺地,把他们晾到一边去。
“封禅大礼是国之大礼,列席者为君、臣、百家博士,及于大秦江山有功者。”
换言之,你们这些齐鲁儒生不过野地里的学子,无官无职、无功无绩,没资格随行封禅大礼!
齐鲁青壮儒生:……
齐鲁老儒生:言之有理。
理自然是有理的,他叔孙通拿到明面上来的说辞,总归不会有可供指摘的漏洞的。
何况还有不必宣之于口的理由。
“尽管众议封禅之事时,那些毛躁儒生没闹将起来,但那些小骚动,皆已是心照不宣。”
刘季两腿岔开,坐得像个筲箕,撇撇嘴:“明知有儒生心怀不满,还允准他
们参加封禅大礼,万一届时生出事来,破坏了大礼,那是要留载史书的!”
“那始皇帝不应是君王,当是圣人了!”
叔孙通亦深以为然,当即就将剔除齐鲁儒生一事,回禀嬴政:
“……且百圣归秦,有百家博士便足矣,再令儒生随从封禅,颇有不公偏宠之嫌。”
征发儒生共议封禅大事,姑且算是占了地利——当然若允准随行封禅,也可以作此解释。
可若牵强附会,随从封禅,也确有此嫌疑。
当然,一切揣测,在始皇帝旨令之下,都将散作云烟。
即便令儒生随从,也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但现在不令随从,亦更是一件小事。
“太祝议是,依言而行。”
“唯。”
叔孙通不由心中暗叹:蠢货们啊,随从封禅的大好机遇,被你们自己作没了!
果然,聪明的三百儒生都被他选出带入咸阳了,剩下的不就唯有些歪瓜裂枣了?
不是儒生愚蠢狂妄,是聪明谦逊的,都已经上交国家了!
如此一想,文通君叔孙通心中念头瞬间就通达了。
驻扎泰山脚下的第二日,叔孙通在奔忙筹备封禅事宜。
嬴政则在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