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节(1 / 3)
对方忍不住羡慕道:“桓兄过于自谦了,你这一年多人,一直都是名列榜首,这次题虽难些,对你而言,拿到甲也是手到擒来。”
桓轩笑而不语,这个时候,说什么话都会显得自己在炫耀。
同窗又道:“听说已经有工坊在联络你了,桓兄你是要继续考,还是入工坊?”
桓轩疑惑道:“自是继续向上,张兄何出此言,此次题目虽难些,但对你的成绩,也不是问题吧?”
同窗叹息道:“我已经学了一年,如今家中贫寒已久,韦家工坊愿意重金雇我,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成家立业,怕是下月便不会再来治学了。”
桓轩不赞同道:“张兄,这数术虽有些难学,但若学到深处,便能被太守刺史看重,一外放,便是一坊主管起步,不比你去当个小小的工头强么?”
同窗摇头:“我等贱民,哪敢去想如此前程,有钱财,能成家立业,便已足,何必想那么远。”
桓轩知道这事没法劝,于是便和他讨论起哪个工坊好,哪家要小心。
如今,在襄阳城外的鱼梁洲,正冒出大大小小的无数工坊,其中规模最大,待遇最好的,自然是君刺史与崔太守的官家工坊;但也有许多如零散地,给工坊供应原料的小作坊。
还有一些是本地乡豪重金从官坊里挖角匠人后,私下开做的小作坊。
这些工坊,都需要在郡城里登记,鱼梁洲处船马皆十分便利,最繁华的轈丝之业。
荆州与雍州,都有大量桑林麻田,在改进工艺后,处理原材料的速度便有了质的提升,尤其是新式纺纱机,如今每架纺车上都有二十四个纱绽飞转。
在桑田之外,新建的工坊还把羊毛和本地大量产的麻线混纺,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纺出来布更加厚实、柔韧、耐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这种混纺布,它便宜啊!
只比麻布贵那么两成,却更保暖!如今这布已经成为平民们最喜欢的布料,属于是比粮食还好用的硬货,而他们这些学生,都能找到不错的工坊,获得不菲的收入。
两人说着说着,便又提起了如今的一些“黑作坊”,这些作坊没有在城里登记,都是用奴隶来做,不给薪酬,也不给太多吃食,还会去购买蛮人、奴隶、俘虏去做工,每天都会累死许多人。
“听说了么,最近有一个什么‘天光’的人,专门揭发黑作坊,解救奴仆,还经常帮着匠人讨回拖欠的工酬,”同窗有些崇拜地道,“听说他们是从洛阳来的,经常帮助工坊的匠人。”
“只是他们如今都被工坊主嫌恶,如今都不许招收与他们有染的匠人了。”桓轩有些遗憾道,“他们还联名上书郡守,要求稽拿这些人,还好郡守未曾理会。”
两人说了一会,收拾书本,背起书袋,一起离开。
书院的山门外,已经筑起一片建筑,有些售卖笔墨的,也有卖吃食的,还有住宿,很难想象,这里在一年之前,还是一片荒山野岭。
桓轩走上回城的路,从下山到城里的十里路上,已经全数被开垦成桑田,一条水渠从汉水引来灌溉,入眼皆是稻田,在即将成熟的季节,压弯枝干。
远处,还能看到挥汗如雨开垦稻田、排干沼泽的民夫们,一辆给民夫们送食水的大车从他身边路过,那车由两匹挽马牵动,比人还高,有六个高大的车轮,三个大缸并排而放,就算加了盖子,也依然冒着腾腾热气,米饭的香甜蔓延在傍晚的田野间,引得人频频驻足。
桓轩回想着这一年多来,整个襄阳天翻地覆的改变,不得不承认,君刺史真是治世之能臣,他只是来了一年,襄阳附近逃亡的百姓,如今纷纷回来,小吏下乡收粮也极为顺利,甚至会有民户主动送粮,就为了那“主动送粮,可以两斗米折税”。
两斗米,如今在襄阳城不过二十文钱,一个四口之家半月的吃食,却依然愿意背着百十斤的米粮,走上数十里,就为了省下这一点粮食。
“老大,你知道么?听说扶风郡那边有盗匪啊!”桓轩的小弟在一边兴奋道,“咱们要是能过去,抓上几个盗匪立功,就能赚上好多钱了!”
“扶风郡才在两百里外的地方了!”桓轩无奈道,“看来这襄阳城附近的盗匪,是真一个都无了。”
“那当然,”他小弟不以为然地指着一个抱着小孩、提着篮子、走在平坦夯土路上的妇人,“你想想,前两年时,有妇人敢这样走在城外么,怕是连骨头都剩不下来。”
桓轩惆怅道:“是啊,不过这样好的刺史,也不知道会在襄阳待多久……”
-
桓轩回到城中时,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正街道右边的二层阁楼,然后便眼睛一亮。
一盏微灯,在阁楼上随风轻摆,摆入他的心神!
好几个月了,阿萧终于又有时间见我了!
他立刻抛下小弟,飞一样地冲回自家小院,拿了一套干净的衣服,向城中新建的澡堂子跑去。
不是他不想去河里洗澡,而是最近有水蛊病,太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