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0节(2 / 3)

加入书签

百人,直接享受一军钱财供养……”

贺欢心中一动:“所有士兵都可参加么?”

那他是不是,也能去试一试?

-

就在贺欢决定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做打算时,萧君泽正在襄阳城里扯头发。

他刚刚决定挑选一只精兵组成火枪队,正在忙着安排生产呢,便接到一个噩耗。

崔曜眼观鼻,鼻观心,假装自己尊泥塑的菩萨。

他们面前,正放着一封书信。

信里是青蚨写南朝局势书信,信里,青蚨提起,南朝萧衍表示皇帝不应离京太久,容易朝局不稳,希望皇帝尽快回到建康城。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

真正是麻烦的是,青蚨在信的末尾提起,他已经动身,最多五日,就会来到襄阳,照顾陛下起居。

“唉,不就是失踪几日么,你怎么就给青蚨说了呢?”萧君泽长叹一声,“你看,他都过来了!”

崔曜腹谤你失踪那么大的事情,我怎么可能不告诉青蚨,让他想办法做准备?有本事你别玩失踪啊!

萧君泽摸了摸脖子,生出一丝担忧,到时那些印子应该消了吧?

可不能让青蚨看到了。

不然他会杀人的。

有趣的事情

清晨,襄阳城外巨大的钟楼连续响起了六声钟声。

这时的天还是极黑,在鱼梁州许多矮小民房里,工人们已经摸索着从温暖的床铺上爬起来,穿上衣服,将昨天准备好的面饼摸上一张,带着水壶,便披着夹袄,蹬上布鞋,披星戴月而去。

这时,鱼梁州的大街小巷里,也有着零散的工人,顶着寒风出门,他们上工的地方大多离得较远,需要早早出门,免得迟到。

与他们一起,家中妇人们也早早起来,给家里的大小孩儿穿上衣服,煮上一锅稀粥,在微弱的油灯灯光下,小孩们一般都吃得很快,他们从不挑剔——因为这碗粥开始,到下午时分,他们就再也吃不上一口东西了。

这时的天已经蒙蒙亮了,送毛的车子开始在大街小巷里吆喝。

很快,这一车羊毛便被街巷里的老少妇人围住,他们每人两捆三捆地购买着这些扎好的羊毛,买的不多,一户也能买两三斤,这已经是很大的一扎。

将羊毛背回家中,传出的便是阵阵机杼声,小孩子们被母亲吆喝着,将羊毛里的碎石、树叶、粪粒等物细细挑掉,然后母亲们便在煮开水中加入石灰,把羊毛泡进去,洗干净后,放在一边挂起来。

大一点的孩子则熟练地将昨日已经挂干的羊毛一点点梳绒,用木板压平后,用棍子卷成卷,这种羊毛卷就可以捻线了。

襄阳城如今的纺织业极为发达,到处都有收购洗好的羊毛卷、捻好的毛线、织好的毛布等各种商户。

所以,这里没有失业的说法,这里的人们可以自己买粗毛加工,然后纺成粗线卖出,手艺精湛的,纺成细纱,加格要比粗线贵上很多。

而若是有会提花的织娘,则是各大织坊的宝贝,她们会被重金供养起来。

贺欢从军营中走到校场这不到百丈的距离,周围几乎都是在坊线的民房,甚至一些不到他腰间的小孩儿,也拿着一个纱轮和一卷羊毛,走到哪卷到哪,那手艺还特别好,至少贺欢自问是做不到把线捻得那么均匀的。

“老大,你看,好多船啊!”一名小兵惊讶地指向码头方向。

那里,密密麻麻的小船像是细碎的瓷片,将数百米宽的河道堵得进退不得。

河中间有一哨塔,塔上的人正在用力挥舞三色的旗帜,还有刺耳哨声不断响起。

“早就听说大江之上,每日大小船万余,没想到竟然是真的……”贺欢惊讶道,“我还以为只是去过襄阳的人吹嘘呢。”

“哪用吹嘘啊!”营房旁边的兵卒拿着面饼,顺口答道,“东至扬州,西至蜀中,连广州的货船都要翻越灵渠来咱们襄阳进货,更不必说你们北胡了,好多船还在荆州,得排队过来呢。”

贺欢疑惑道:“如此拥堵,难道就没有人把货物送到荆州、南阳等地,疏解一番么?”

“有,但不多,”斛律明月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和他一起眺望着远方江面,“但是在襄阳拿货,要便宜太多了,他们宁愿多耗费一些时间,节约些钱财。”

贺欢瞬间明白了:“原来如此。”

他的小弟疑惑道:“队主,什么原来如此?”

贺欢小声道:“咱们在洛阳时,不也想着多费点时间,来襄阳进货么,钱财就那么些,要是能多换几口铁锅茶叶,就能过个好年了。”

小弟们顿时心有戚戚焉。

也对,时间和功夫大家都有的是,当时队主算过,若是能来襄阳拿货,扣除路上口粮,只要走得快些,他们每个人能多省三百多文呢,洛阳的米才七十文一斗呢,这三百多文,每人能多得五斗米,只要走上五百多里,就能多这么多钱。

所以,这些来拿货的小船,估计也不是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