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天下一统快了(1 / 2)
从襄阳府治向南,也就是后世的钟祥、京山、荆门一带。这里虽然也有山川,但与襄阳以西的连绵大山全然不同,大片的平坦土地包括着大洪山南脉,用后世的说法,这里就是鄂中丘陵地区。
由大洪山南脉入境后形成的香山、许家寨、王家大山、龙凤寨、虎爪山五条主要山脉,向东南延伸,与江汉平原相连。
这片土地,人烟稀少,水源不缺,有汉江、漳水穿境而过,且北有襄阳,南有江陵,被夹在荆楚大地最为富饶的两座城市之间,刘韐一眼就把目标选定了这儿。
以郢州为着手点,刘韐刚到襄阳府,就拿着赵构给予的手诏,勒令襄阳、江陵两地往郢州输入粮草,然后广发告示,招揽流民贫民,很快就收拢了三千多人。
毕竟这儿是打过仗的,纵然宋军的抵抗十分脆弱,可战争还是搅乱了一些百姓的生活。
对于这里荒芜的土地而言,三千多人太少太少了,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么。做什么都要从头开始的。
有了襄阳、江陵两地的照应,钱粮物质充沛的刘韐立刻就组织人力开荒辟田,甚至他都都已做好了接下的计划,先是开荒种粮,然后在农闲时统一安排下修路、建房,兴修水利。
虽然在初开始的一两年里需要朝廷的支持,但只要第一批人站稳了脚跟,只要一片片荒地变成稻田,那一切就都活了。
农垦局还有自己的专项资金,可给农户提供了五年期低息贷款(年息5),以供他们置买农具所需。这在如今的时代里,绝对是一个低的叫人难以置信的利息。
要知道新法里的青苗法,利息都20呢。就这,王安石在明州(宁波)试点推行的时候,还叫当地百姓感恩戴德。
因为这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普通百姓向富户借贷钱粮,利息普遍都百分之十呢。
这般的策划只要能一步步施展下去,未来时候,荆楚大地上必然是一派繁荣。
能把自己最后几年时光全都用在这种事上,刘韐不觉得自己是在建功立业,而是有种自己在积功德的感觉。当然,这要真有功德了,那受用最大的还该是汴梁城的燕王。那位才是这等善政的源泉。
忙忙碌碌中,时间过的非常之快,刘韐再抬头看的时候,八月都已经临近了。
对于千里之外的汴京来说,现在是一个忙碌的时节,各路的学子云集京城,在往昔的年月里,这真的是京城最为热闹的时候了。
更别说在秋闱在即时,南方战场也传来了大好消息。
首先是西路军平定荆湖南北路,兵锋已经插入了岭南;其次是东路军逼近了杭州城,而这一次那位赵官家却并没有再跑。
没人知道赵构已经跟他这位大哥暗中通了多次书信,隐隐的已经表达出一个意思来——再一再二不再三。
胆怂的赵桓果然就不敢逃了。
但他能坚持到现在没有投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赵构的承诺还十分的没信心。
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啊,还关系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好好的跟赵构讨价还价一番,赵桓如何敢乖乖的走进牢笼里?
他们是亲兄弟不假,可亲兄弟间关乎到了皇权,那兄弟亲情就一瞬间里不值一提了。
天家何止无父子,那连兄弟都没有的。
故而,杭州一带现在依旧僵持着,折彦质也不敢真的发狠去攻打杭州,城里可还以后燕王的老爹老母呢。
刘韐就在这个时候腾出了一点空闲来,然后一抬头发现,这大宋已快要统一了啊。
官家明显已经不行,大军僵持不动弹,显然是两边正在谈条件。等到条件谈妥了,赵官家一降一禅位燕王,那岭南之地还不是传檄而定?
至于川蜀和关西六路,人家早就投降了好伐。
据说是太上皇的诏书,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可不管那诏书是真是假,这就是一个台阶,关西六路和川蜀诸路长官,纷纷请降。
谁也不愿意跟着一个没前途的老大一路走到黑不是?
赵桓的局势真的太被动了,叫人看不到半丝儿希望。如此的,那燕王别说是要颠覆文官政治,那就是再离经叛道十倍,也没几个人敢真的出头。
那后果是再明白不过的。
赵构也只是有些离经叛道,跟外族入侵,跟当年的鞑子,之前的女真言,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天下固然有无数真正的仁人志士,却更有数不清的贪生怕死的缩头乌龟。
刘韐抬起头看了天下一眼,很快就又勾下头去看脚下的土地了。
这不是他之前就已经料到的么?不稀罕。
与其把心思花费在所谓的天下大事上,那还不如多向燕王要些钱粮,征召百姓利用本地的一些沼泽、湿地修建一些水利设施呢。
建设一片祥土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不过刘韐有的是耐心来改造一切,哪怕这个过程需要很多年呢,哪怕他自己根本就看不到最后。但这又有什么问题?大家年复一年地干下去,总能解决掉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