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17节(2 / 3)

口以及城外的一些官署衙门外,都有告示。

东郊归开封府管,在通往新曹门、大通门和朝阳门,过桥进城的路口处,几个衙役拿着告示和米浆走了过来。

见到这一幕,周围的百姓顿时停住,有附近商铺的店主不再看店,有进城要上工的工人选择迟到,就连附近没有上学光脚跑的孩子,都围拢过来凑热闹。

“又有告示了。”

“快看看朝廷又有什么新政了?”

“好消息啊,朝廷这次要大规模招工,修建道路和水渠了。”

“真的吗?现在城里很多地方都招满了,我家就老大找了工作,老二和老三每天无所事事,我都快愁死了。”

“这上面说了,如果要去的直接到当地官府报名,是去修路和水渠的,待遇丰厚。”

“那太好了。”

诸多百姓们顿时议论纷纷。

这些年汴梁因为日益兴旺,经济越发发达,吸引了不知道多少百姓前来打工。

问题是在非工业化时代,哪怕你经济高速发展,哪那么多工作岗位?

所以随着最近几年人越来越多,汴梁的工作反而越来越不好找。

虽然这个问题将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铺开之后轻松解决,但至少眼下还是非常缺劳动力。

现在朝廷又开始招工,对于汴梁过剩的劳动力来说,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一时间,民间百姓奔走相告,开封府衙和负责招工的工部衙门外,挤满了长龙,都是来报名参与的百姓。

饿不死,但很穷

庆历六年三月,新政先是在汴梁发酵,随后迅速扩散至整个京畿路以及周围的京东路,京西路。

到五月份的时候,基本上河北、河南、山东、淮南、浙江、四川等几个离得近,或者依靠水运网络较为发达的区域,就已经完成了消息的传递。

杭州钱唐县,新任转运副使柳永原来是从五品信州知州,他于宝元二年完成了官场第九年的磨勘,随后在年末前往信州。

今年年初二月份,三年期满之后,吏部经过磨勘,把他从信州升为了正五品的两浙路转运副使。

虽然官员一般是三年一届,但正常情况下,干满三年知州其实是很难得到升迁的,往往会调到别地继续做知州,连续两三届政绩出色,才会继续往上升。

因为从五品跨越到正五品,就有点像是后世市厅级跨越到副省级一样,到了正五品这个级别,就属于大宋的中高级官员,再往上升一步,就是一路正四品转运使,有资格调任中央当各部侍郎。

全国各地从五品和正六品的知州加上通判有四百余人,可转运使、副使;发运使、副使;提刑官、通判;常平使、通判等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却只有寥寥七八十人,便可知道升迁多难。

所以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柳永能够不需要再多当几年知州,便直接升任到一路为转运副使,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政绩特别出色,另外一种,则是上面有大人物提携。

而柳永则属于两种都占了。

今年年初他去汴梁吏部磨勘的时候,还见到了赵骏,当时赵骏给了他一些嘱咐,让他时刻铭记在心。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五月四日,钱塘江上,一艘中等客船漂泊在江面,在微风细雨当中,缓缓向着河对岸的西行镇驶去。

柳永今日和两浙路提点铸钱兼转运判官赵晓之一起前往会稽办公。

客船随着江波飘荡而摇晃,窗外下起了连绵小雨,屋内柳永正拿着一副短令小词欣赏。

赵晓之走了进来,对他说道:“副帅,前面就是萧山了……咦?副帅竟然又写了一副新词?这我可得好好欣赏一番。”

宋代一路主官正常情况下其实只有三个人转运使、提刑官以及常平使。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是四个,因为运河沿线的路会多一个发运使,少数民族或者边境的路有一个安抚使。

所以一般把北宋一路主官称为四司,他们分别是帅司、漕司、宪司、仓司。

其中转运使负责财政,安抚使负责治安,发运使负责漕运,提刑官负责邢狱,常平使负责仓储。而一路的政务最开始并不归他们管,每州知州负责本州治理。

等到真宗仁宗时期,转运使地位渐高,不仅管财政,还主管地方政务,权力变大。到政制院成立之后,正式把转运使设为主政官员。

因此就像知州平时被称为太守,转运使被称为司帅一样,副转运使作为老二,同样也有一个副帅的雅称。

听到赵晓之的话,柳永却小心翼翼地把纸收起来,笑着说道:“这可不能乱看,这词也不是我写的,我得拿回去好好装裱起来,以后得当传家的宝贝。”

“别啊副帅。”

赵晓之连忙阻止道:“我就看一眼。”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