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税收(1 / 2)
近年来,关中各郡县已经完成了玉米、红薯的推广种植。
粮食产量暴增。
只不过这也导致了,百姓种植冬麦的积极性不高。
在官员的劝说下,百姓这才勉强完成了耕种。
冬麦一般在八九月间种植,明年春天收割。
与玉米、地瓜的种植,并不冲突。
难道是百姓不够勤劳吗?
这也并非全对。
关中百姓大都经历过战乱,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家家户户都有屯粮的习惯。
而地窖储存法,并不会导致地瓜腐烂。
那问题来了。
为什么百姓不愿意种植冬麦呢?
这和“地力”有关。
良田之所以称为良田,就是因为土地肥沃,每年都可以种植农作物。
而有的田地,有时候需要隔年种植。
否则一年辛苦下来,产量极低。
跟没种一样。
所以老农之间,都有一种说法。
那就是让土地“歇一歇”。
刘辩当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没有化肥。
现代化农业,缺不了化肥,否则产量上不去。
刘辩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弄出化肥,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他下令推广农家肥。
也就是草木灰和动物粪便等等,勉强维持了种植。
玉米和地瓜不需要太好的土地,虽然会影响产量,但问题不大。
按照以往的征税方式,都是由各地税吏,四处征纳谷米。
粮食就是税。
其中就涉及到称量和运送。
耗时很久。
俸禄都进行了改革,这收税的方式,也该改一改了。
少帝刘辩下旨,着大司农和三公共同拟定新的田税法。
并且丈量土地。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刘辩决定先在司隶实施,再逐渐扩散到各州。
这些年,百姓疯狂开荒,不少山头都出现了“田地”。
玉米和地瓜都是旱种,所以山头也有合适的地。
秉着百姓都吃不饱的缘由,刘辩没有对这些土地下手。
也就是说,这些新扩充出来的土地,是不需要交税的。
可是几年过去了,百姓丰衣足食。
刘辩不对这些土地征税,朝廷将会损失一大笔钱财。
而且,一旦长时间不收税,以后再想收。
朝廷肯定会见识到,什么叫穷山恶水出刁民。
哪怕司隶的百姓,也不是个个都好说话,都怀着感激之心。
刘辩已经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可以少收一点。
但不能不收。
依照新的田税法,各地官府将会丈量新的税收田地。
记录在册簿。
当然,好处也是有的,只要种植超过三年。
土地就归农户所有。
这也是刘辩给农户的福利。
为了避免恶意开荒,此次土地丈量后,朝廷将会发放田契。
往后新增加的土地,朝廷将不会承认私人开荒。
除非官府组织大规模开荒,将会有新的政策。
私人开荒最不靠谱了。
一些人为了土地,可以不择手段。
比如说焚烧林地,或者将田地开垦在大河旁。
焚林的危害就不必说了。
每年的洪水淹地,朝廷救不救援?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进去。
此次田税改革的意义就在于此。
从今往后,朝廷除了按照比例收取所出作物,还可以收取赀财作为田税。
以前的收税,就是田地里产什么,都会拿出三成,甚至更高缴纳赋税。
这是由农田的肥沃程度划分的。
有人就会问了,这和强盗有什么区别?
没错,官府就是合法的强盗。
尤其在乱世之中。
有田地的百姓还能活命。
没有田地的百姓,只能当流民了。
流民,就是无家可归之人。
随时有可能饿死。
灵帝时期,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瘟疫,再加上黄巾之乱等等,人口锐减。
剩下的百姓,也都在造反。
现在刘辩好不容易稳定了局势,当然不会再次逼迫百姓去造反。
朝廷屡屡通过调控粮价,将其维持在所有人都接受的程度。
进一步稳定了社会。
按照新税制,田税直接降低到十税一。
也就是十分之一。
如果农作物大面积欠收,朝廷也会派遣官员进行认证。
确认此事真实后,将会继续按照十税一进行纳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