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阳和陶玉书住的房间只有十平出头,摆了双人床、书桌、衣柜和书架,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地方。
陶父陶母、大舅哥夫妻俩住的房间也差不多是这种状态,唯独陶希文、陶希武兄弟俩现在单独住一间房,屋内家具、杂物都少,连床都是上下铺的铁架子床,空余的地方比较多。
可房间再空,也不是林朝阳霸占的理由。
更何况,丈母娘不过是跟小姨子闹别扭,生气她半个月不回家。
哪可能真的让她在家里无容身之处,不过以后跟两个侄子挤在一屋倒应该是没错的。
陶玉书姐妹俩一唱一和,况且崔道义他们都把信送来了,林朝阳也不好让人再把东西拿回去。
只能先找个地方放了信,然后对二人说道:“之前《燕京文艺》也要给我送信来着,我没让,家里实在是没地方。你们编辑部想想办法,先找个地方存放一下吧。”
崔道义之前并不知道林朝阳是跟岳父一家挤在一起住,现在了解了情况,也十分理解他的为难。
“好,回头我踅摸踅摸。”
说完了信的事,崔道义两人便准备告辞。
赶上了饭点儿,林朝阳哪能让他们饿着肚子走,盛情邀请两人留在家里吃了顿晚饭。
吃饭的时候,陶玉墨的注意力全在崔、王二人身上。
这可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要不是因为姐夫的关系,她可没有机会见。
陶玉墨时不时的就问一个问题,以满足自己文学少女的好奇心,并且牢记崔、王二人的回答。
这可都是以后在班里与人沟(chui)通(niu)的本钱!
送走了崔、王二人,母女间的谈判又开始了。
结果不出所料,陶玉墨以后只能跟两个侄子挤一屋了,算是陶母对她在外流连忘返的小惩罚。
陶玉书则把注意力放到了崔道义送来的读者来信上。
如此数量的读者来信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作家本人最高的褒奖。
她乐此不疲的撕开每一封信,仔细的阅读,享受着读者们对于林朝阳的赞扬的同时,内心涌出的是无限的骄傲。
群体认同感所带来的成就,让她心中充满了喜悦,更加深了对于丈夫的爱慕。
这天晚上的她,热情如火!
第95章 大师也这么爱钱吗
眼看着还有不到一周就是十一了,发表了一个月的《高山下的花环》越来越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肉眼可见的影响就是林朝阳坐在借书处前台工作的时候总是会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除此之外,媒体上的舆论也在发酵。
与此前《牧马人》《小鞋子》在读者群体受欢迎,但舆论上是以文学界首先发声为主不同,《高山下的花环》自火爆之后,读者们踊跃向各类地方报纸、杂志投稿。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燕京日报》《山西日报》《沈阳日报》《莲池》《朔方》等数十家地方报纸、杂志都出现了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读后感和读者评论。
这些文章大多都是非文学相关人士的投稿,但却都是读者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星火燎原之下,进一步带动了《高山下的花环》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受欢迎。
相比于普通读者以情感为主导的阅读感受回馈,文学界对于《高山下的花环》的评价就要慢了一些。
专业的文学评论文章通常都是发表在较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和文学评论杂志之上,这些杂志通常都是月刊、双月刊,甚至是季刊,所以相较于读者们的反馈速度,文学界的评论总是会慢一些。
尤其是《高山下的花环》这种突然的爆发,更是让文学界猝不及防。
以至于前段时间因为《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一文而掀起的种种批评之声,也在这股风潮之下被完全压了下去,根本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
也正因如此,最近陶玉书的主要精力已经从写评论反驳那些批评林朝阳的文章,转向了搜集各类对于《高山下的花环》以及林朝阳这个作者的积极评价。
这天周末,她又跑到了燕大图书馆翻报刊,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竟然发现了四份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文章。
她又找了找那些之前批评林朝阳的文章,结果是一份也没有翻到。
这个发现让她不禁产生了一股挫败感。
当初丈夫被人连篇累牍的批评的时候,她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期望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带歪风向,让丈夫免于那些批判。
可惜这两个月来文章发了三篇,但影响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文学界的批判之声依旧不绝于耳。
本来陶玉书还打算继续战斗的,可自从《高山下的花环》火了之后,原本那些一提起“吃饭砸锅的许灵均”就恨的牙痒痒的批评者们好像十分有默契的偃旗息鼓,这一类的文章也好像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踪影。
自己忙了半天,情况没有丝毫改变。丈夫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