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34节(1 / 3)

“你这是狡辩,法家的先贤,有几个是看得到百姓的?把百姓当活生生的人的?毫无仁心!”

“下官觉得,正因如此,荀子才更应为法家圣人,”少有在朝廷发言的林朗站了出来,对袁尚书等荀子该是儒家圣人的上官们拱手道,“荀子主道德教化,因材施教,弟子方能在各方面一展所长,所以能教出两位法家先贤。荀子若为法家圣人,既能让法家学子心服口服,又能让法家学子沐以仁德,此乃两全。”

“儒家弘仁教民,兵家以战止戈,法家推行公正,自当皆有圣人。”

“那也不需要从儒家抢吧!”哪儿有连吃带拿的?荀子又不是只有法家弟子!

这一吵,就停不下来了,逐渐变成多方混战,热闹得堪称过年。

元泰帝看向了鬼点子不少的太子,示意他拿出个主意来,兵家也还是混战进去了。

兵家不是有圣人了吗?不用管,反正不管哪一个皇帝上位,都不可能不用兵家。

只是荀子到底要不要“被”跳槽,姜衡表示,百家文会可以再来一个热闹的课题了,吵吧吵吧,谁有你们会吵啊。

“哎,殿下偏心啊。”

下了朝,儒家的老大人们聚在一起,哀声连连。

儒家享受了纯利千年之久,压得其他学说起不来,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看儒家的笑话,他们还能偏帮儒家不成?

儒家少一个圣人,他们怕是巴不得呢。

“不,无论殿下是何目的,但天幕中追封孟子成圣人是真,提议孟子与荀子为圣人也是真,也就是,若朝臣不反对,殿下真会封。”

只不过换一种玩儿法罢了。

“殿下对先贤,并无什么不满,不满的是当下享受先贤遗泽的‘愚人’。”

“袁公的意思是?”

“荀子我们保不住了,但也不能白白损失一位圣人。”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圣人之争后,荀子成为法家圣人,荀氏一族随着荀子庙进行迁族,族内的良才入了东宫。

但在儒家的让步之中,重新拟定颜回曾子与子思的爵位封号,颜子复圣公,曾子宗圣公,子思述圣公,虽然还是公,可现在却是“圣公”,没有立马成圣,可态度也很明显了,表现好一点,“公”可能就去掉了。

颜家曾家的后人虽然有些遗憾孟子占了时机越过他们先祖,先行一步追封成圣,但如今这样已经是极好了,谁让孔家那群人太嚣张了呢?

家风,是得再严一些才好,否则,以这位殿下的脾性,定然是让他们实际体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

自然,这些日子以来,这些人的实力,朝廷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只等经业书院修建完成,名师便可上任。

当然,这期间,太子也不介意名师们去东宫带带鉴正堂的学生。

没选上老师传道受业的,也不用着急,朝廷正是缺人手的时候,都不白来。

这一晃,就又到了七月,天幕也再次亮了。

【哈哈,有没有想我啊,这一期算是加更了哈,所以这一期也不会太长。】

【我们这一期,主要是说因为变法,鹤仙前后执政风格的变化。】

来了,重点来了,变法。

虽然他们已经猜到了有些内容,毕竟陛下太子已经在让清丈土地了,还让他们拿出合并丁银田赋的章程来。

简单来说,逐步废除人头税,改为土地征税模式,简化税制,减轻少地农民丁银负担,增加世家和地主等的税款,主要是后面这部分,这才是大头。

这哪里是一两年就能施行的……

这简直是个长期性的大工程。

【弘德十二年,彼时鹤仙早已掌控朝堂,军队也握在手中,对外王化战略也稳步进行,又是三十六岁,在皇帝中,也算是年轻有为的阶段。】

“所以你飘了。”元泰帝断言。

姜衡不敢发言,因为这种句式,下面大概率就是转折的部分了,先扬后抑。

【所以,在某一天的朝堂上,林朗突然提出,如今的税法有不妥之处,比如有的百姓已经没有田地,却仍要按照人丁交税,负担太重,又比如底下的官员,会私自巧立名目,多收税银……总之一句话,要变税法。】

元泰帝眉头狂跳,“你让林朗主持变法?”

姜衡心虚。

“满朝文武那么多,你让辅助型丞相给你变法?还敢一来就动命脉?你就找不到一个敢变法的臣子了?”

姜衡垂头。

林朗见状,只能赶紧出列,“陛下,是殿下信任微臣,微臣辜负了殿下……”

“你别替他说话!让他自己说!”元泰帝难得疾言厉色,是真正的生气了。

元泰帝在这儿训子,官员眼观鼻鼻观心,看似认真听着天幕分析变法内容,实则除了负责变法那部分重要臣子,其余的都在分心听太子挨训。

“可能我想着,潜之变法,与我变法无异吧……”

说白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