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276节(4 / 5)

加入书签

你要独自进山?”

“那当然,这才多大一片山,人太多了,反而周转不开,我自己去就行了。只要将军给我两个月的粮食,准备好军械,随时准备接应,我一个人就能把那什么陈败摆平。听那名,陈败,这晦气东西,他自己都承认败了,我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孙策等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沈友不敢笑,用手掩着伤口,强忍笑意。“祖校尉,将军相信你的能力,陈败等人肯定不是你的对手。可是你想过没有,将军要征服的不仅仅是铜官山、伏虎山和石门山这一片地方,还有故鄣以南的一大片山区,你一个人能摆平吗?总不能所有人都留在城里,等你回来庆功吧?”

祖郎觉得有理,笑道:“沈军谋说得对,是我疏忽了。这么说,将军也要进山?”

孙策凑趣道:“是啊,进山看你祖大将军作战,长长见识,偷学两招。”

祖郎嘿嘿笑了两声。“将军可别拿我开玩笑,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不过,这山里作战与平地不同,不是我说大话,如果上次不是在平原,谁胜谁负,还真说不定。”

“如果不是进山作战没把握,我要费那么大劲,把你诱到石城来?”

祖郎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对于败给孙策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想来想去,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离开了山区,来到了他们不适应的平原,打不赢,走又走不掉,逃出上百里还是被孙策追上了。如果是在山里,根本不会是这个结果,最多几十步,转个弯,人就不见了。只不过败就是败,再后悔也不能重来一次,最多半夜想起来的时候抽自己两个耳光。现在孙策当面说他进山作战没把握,占了便宜,他心里舒坦多了。

“将军,那我说说山地作战与平原的不同之处吧。”

孙策点头同意。“今天是商量方略,你先跟我们几个说,开战之前还要请你给都伯以上的将领授课,你做好准备,就当今天是练习吧。”

祖郎又惊又喜。他知道孙策麾下有讲武堂,由宿将尹端授课,颇得军中将士尊重。他想过有机会去讲武堂学习,却没想过孙策会请他一个山贼给军中将士授课,而且孙策本人也要听课。这可是天大的面子,以后和人说起,也有吹牛的资本。

祖郎挺起胸膛,尽可能摆出一副为人师表的模样。“将军这么给面子,那我祖郎也不能藏着掖着。山中作战,口耳相传有三要七不要,大小禁忌十二条。这三要就是人要瘦,腿要长,弓要强……”

制度优势

到目前为止,孙策所知的军事著作中,几乎没有涉及山地作战的。古代兵法起源于中原,秉承的一直是适应平原的战法,开始是车战,后来是大兵团作战,几乎没有人会在山区作战。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首先对辎重给养运输就是个大麻烦。山中没什么土地,养活不了多少人口,也没什么财富可以争夺,就算发生冲突也是村庄、家族之间的械斗,很少牵涉到官府。

所以山地作战一直是薄弱环节,并不是没有人擅长山地作战,而是没有形成体系,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载,全在负责战斗的将领脑子里,人死了,这些知识也就没了。

扶风马家的先祖马援就是山地战专家,两次南征,积累了丰富的山地战经验。但是他人一死,马革裹尸,这些经验就清零了,没有留下一个字的记载。后来的将领也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能有多大成就,全看个人天赋。

孙策比他们好一点,孙坚有山地作战的经验,给他讲过一些,但也是只言片语,谈不上系统。祖郎是山贼里的聪明人,要不然也不能让孙策吃那么多苦头,险些连命都丢了。他有很多实践经验,怎么让他把这些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这是孙策最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好在他们年岁相当,志趣相投,没有什么保守的想法。孙策军中有授课讲武的习惯,祖郎也没打算做一辈子山贼,互相交流起来也没什么障碍。孙策给他戴了一顶高帽子,祖郎就痛痛快快的把山贼的看家本领一一说给孙策等人听,说到得意处还顺便讲了一些故事,生动形象。

孙策等人受益良多。这些经验虽然不成系统,甚至粗俗肤浅,但都是山贼们用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值得重视。孙策不仅让庞统等人做了记录,还让他们用心整理,分发给各级将领做教材,等以后到了战场上再进行验证提高,逐步完善。

任何一件事,由个人经验积累总不如系统研究效率高,哪怕是两个人互相切磋也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他建讲武堂、木学堂、本草堂,自己并没有提供什么有价值的真知灼见,但他搭好了平台,自然会有人上台表演,慢慢就看到了效果。黄承彦、黄月英父女就是典型,那么多新技术接连涌现,不仅是他们的聪明才智,还有其他人的触发、刺激的功劳。黄承彦这两年在冶炼技术上的进步比他之前十几年的经验都要多。

讲课是理论,离实际作战还有一定距离,孙策决定组织针对性的训练。山中作战有一系列的特殊性,不能什么准备也没有就进山开打。郭嘉等人也觉得有理,你一言,我一语,商量起哪些环节需要进行训练。祖郎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