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63节(4 / 5)

加入书签

要有妇人之仁,就是担心孙策不忍心普通百姓受害,怒而兴师,破坏了既定的作战计划,将宝贵的兵力白白消耗掉,失去最后大举反击的能力。

“将军想让普通百姓反击胡骑?那伤亡可能会比较大。”

“所以我们不强迫,只鼓励。”孙策解释了一下自己的用意。“颍川、陈国,包括大半个陈留,受到影响的有十来个县,如果仅靠郡国兵和屯兵防守,无法处处周全,派骑兵又疲于奔命,不如发动这些百姓,量力而行,择机而动,能杀一个是一个,至少比被动防守强?遇到反击,甚至遭到伏击了,这些胡骑多少要收敛一点。至于伤亡……”孙策吁了一口气。“既然难以避免,他们只能选择战斗而死,或是俯首就戮。”

郭嘉摇摇羽扇,点头赞同。“没错,天下大乱,中原已成百战之地,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不仅士大夫要重尚武之风,普通百姓也应该加强武备。只是仓促之间……”他忽然目光一闪。“将军,我们可以将那些因伤致残,不能再战的退役将士安排到各县,担任亭长、驿长之类的职务,他们通晓战阵,可以指导百姓作战,还能得一份俸禄,生活也有了着落。”

孙策笑了起来。“此计甚妙,以后就照此行事。嘿嘿,我要让袁绍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哈哈哈……”郭嘉与马超也大笑起来。

解决了一个心头隐患,孙策心情大好。他这些天一直在忧心这个问题,现在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而且一举两得。将伤残老兵任命为亭长、驿长、里长等基层官吏,不仅可以提升普通百姓的战斗力,还能让他的影响力深入民间。每次大战,斥候都是伤亡比较大的一个营,而这些人是直属他指挥的,向心力很强,有他们散布在基层,他的威信会更强,统治也会更加牢固。

“袁绍的骑兵以胡人为主,我们就把这道命令叫做杀胡令。砍一个髡头,免一年劳役,不……”孙策顿了顿,决定提高赏格。“免全家一年的赋役,连粮食都不用交。十余县,万户总是有的,袁绍才一万多骑兵,我愿意用这十余县一年的收入换这一万胡骑的人头。”

诸葛亮正在奋笔急书,听到这句,插了一句嘴。“将军,按口计算方便,按户计算会有差异,可能导致不公平,说不定有人从中投机取巧,违了将军本意。”

孙策觉得有理。“那你说该怎么弄,只赏自身怕是激励不够啊。”

诸葛亮想了想。“不如这样,不拘泥于户,限定口数。以一家五口为标准,杀一胡骑,免五人力役,五人口钱,再减免百亩田租。这些权利交给杀敌者,他怎么分配名额,那是他的事。”诸葛亮掐着手指,迅速算了一下。“这样的话,一枚胡骑首级大概是两到三万钱左右,即使是十人合作斩一首,每个也能分到两三千,既能激励勇者杀敌,又不至于让普通百姓太冒险,以免伤亡太大。”

孙策看了诸葛亮一眼,又看看郭嘉。郭嘉会心而笑,点头道:“将军,我觉得孔明这个建议不错。”

“好不好,还要让军谋们再议一议,然后再看实施效果。孔明,这个建议既然是你提的,你就去向军谋们解释,听取他们的意见。小心些,有人脾气不好,嘴还臭。”

诸葛亮喜不自胜,躬身领命。

三人行

孙策提醒得很及时,军谋们不知道杀胡令出于孙策之口,以为是诸葛亮的主意,觉得一个少年书佐初来乍到就敢提方案,实在有些过于自信了一些。诸葛亮的话刚说完,就有人跳出来反驳。

“你说是杀胡令,难道只杀髡头胡人?幽州人就不杀?”

诸葛亮不紧不慢,彬彬有礼。“名者,言其大也。袁绍麾下骑兵以匈奴人、鲜卑人、乌桓人为主,皆是胡人,故曰杀胡。渔阳、代郡也有汉骑,但他们是主要突击力量,作为游骑的可能性不大,人数也不多,不是主体,可忽而不论。”

又有军谋反对道:“就算是杀胡,那也不妥。南匈奴和鲜卑人、乌桓人不同,他们早就是大汉属国,不能以胡人待之。”

诸葛亮笑笑,还没说话,石韬大笑道:“这话就不对了,那袁绍以诏书自诩,不臣之心昭然,南匈奴何尝还能算是大汉属国?你这是为驳而驳,简直是荒谬。”

那军谋赧然,举起袖子,掩着脸,却不走开,坐听同僚们嘲讽。诸葛亮看在眼里,也忍俊不禁,拱拱手道:“请诸位兄台继续提问。”

“敢问孔明,一户五口虽是通例,但一户何尝有五人力役,一夫一妻,再加子女,通常只有两三人服役,现在可免五人力役,岂不是多了?且年龄不同,口钱不等,未使男女不能与青壮等同,这么做,是不是不妥?且一夫百亩是古制,豫州地狭人众,一户何尝有百亩?”

“免役及口钱、田租,只是为了奖励,改一户为五口,也是方便执行。敢于斩杀胡虏者,大抵以青壮为主,又岂有妇孺老弱哉?若是十名青壮共同出击,斩杀胡虏一人,则此功归哪一户?”

诸葛亮侃侃而谈,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孙策坐在二楼,凝神静听,不时的点点头。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