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65节(3 / 4)

加入书签

“那……这又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对朝廷来说,孙伯符可能比袁本初更危险。”

马日磾花白的眉毛耸了起来。他紧紧的盯着刘琬。“仲琰,你知道你这个判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刘琬苦笑。“马公,我也是刘氏宗室子弟。知道陛下做这个决定不容易。为谨慎起见,还是请朝廷另派大家前来复验一番吧。”

马日磾沉默半晌,一声长叹。“关系到社稷存亡,不可不慎。”

出奇不制胜

袁绍分兵,派麹义、荀衍南下,再一次让军谋们惊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精妙的战术,既切断了孙坚的后退,有阻援的作用,又有攻其必救,逼孙策增援的效果,充分发挥兵力优势,争夺主动权。

不过,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军谋们没有那么慌乱,他们在赞叹此计精妙的同时,很快就进入角色,开始分析成功的可能性。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一个让人有点悲伤的结果。

此计可以出奇,难以制胜。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浚仪城兵精粮足,足足储备了一年的粮食和军械,这些都是在大疫之前就准备好的。大疫之后,考虑到孙策的行动能力被减弱,可能会救援不及,而各方面的信息也表明袁绍取道浚仪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又从牙缝里挤出一些粮食送到浚仪,以浚仪目前的存粮支撑到年底完全不成问题。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后路是不是被切断对浚仪并不有太大的影响。除非孙策主力被袁绍击溃,浚仪城为孤城,否则浚仪不会出现军心不稳的迹象。

一是现在还是冬末春初,到冬麦收割至少还有两个月。麹义、荀衍就算赶到许县也没用,除非他们打算用麦苗喂马。许县有屯田兵三万,集中居住在许县、长社、鄢陵等周边几个县城中,就算屯田兵的战斗力稍微差一点,坚守个把月也不成问题,足以支撑到援军的到来。

不能速胜,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要么毁掉麦田,损人不利己;要么围城,等着麦熟,用屯田的麦子作为军粮补给。在麦熟之前,他们要么从浚仪运粮来,要么就地征集。颍川这几年是恢复得不错,只要他们肯撕得下面皮劫掠,还是能征集一些粮食的。只是这样一来,袁绍在颍川的名声也就臭了,颍川百姓会进一步倒向孙策。

考虑到荀衍就是颍川人,这个可能性应该不大。毕竟汝颍一体,汝颍系是袁绍的根本。除非他丧心病狂,决定与汝颍人决裂,否则不会做出这种选择。派荀衍与麹义同行应该有这个考虑。当然,战场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麹义真的急了,荀衍也未必拦得住,所以还是有军谋建议孙策尽快出击,以免颍川遭殃。

许县周边诸县是出人才最多的地方,在场的军谋中就有好几个来自于这三县,包括郭嘉本人在内。

郭嘉和孙策站在人群后,听着军谋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相视而笑,转身上楼去了。既然军谋们没有乱了阵脚,就不需要他们出现主持大局,让军谋们自己多经历一些有好处。两人到二楼坐下,廊下的案几上已经准备好了茶水,杯盘摆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连杯子到案缘的距离都像是用尺子量过的。

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发笑。诸葛亮为人谨慎是天生的,他有点轻微强迫症,和庞统不是一个类型的,用他们需要有不同的方法。

“看来杀胡令起作用了。”郭嘉入座,端起茶杯呷了一口。

“就因为荀衍?”

“嗯,当然任荀衍为将也不仅仅是这个目的,汝颍系要掌握兵权,这是一个好机会。有麹义这位河北第一名将主战,荀衍可以学到很多实践经验。胜了,他可以分功,败了,由麹义承担,风险小,利润大,基本是稳赚不赔。”

“读书人会算计。你猜这是谁的主意?”

“不管是谁的主意,背后一定少不了我那位从叔的影子。”郭嘉感慨地叹了口气,转动着手里的茶杯。“其实是谁也不重要,这是汝颍士人共同的愿望。颍川地狭人众,又是百战之地,从战国时就是如此,为了生存繁衍,不得不抱团,仅靠一个人是很难打拼成功的。就像颍阴荀氏,当初若不是许县陈仲弓提携,如何能有今天?将军,令尊拜车骑将军,你也已经封了侯,拜镇北将军,讨袁名正言顺,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士人来投,你要有心理准备。”

孙策呷着茶,微微颌首。难得郭嘉说话也这么含蓄,不过他还是明白郭嘉的心思。朝廷对周瑜和荆州系的偏爱让他也感觉到了压力。张纮也封了乡侯,荀攸却提都没提,诏书里分明在压抑颍川人的意思。

“你给陈长文写封信,看他有没有兴趣出仕。杨修去了豫章,我身边缺一个主管内务的。”

“将军,陈长文的确是个人才,不过他是荀文若的女婿。”

“无妨,我敢用荀攸,还不敢用陈群?”孙策笑笑。“荀谌去了何处?如果你能联系到他,我想和他见一面。”

郭嘉笑了。“好,我想办法联系他。”

“奉孝,天下很大。”孙策举起茶杯,意识深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