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492节(2 / 4)

加入书签

过了良久,黄琬幽幽地说道:“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去年中原大疫,百姓扶老携子,共奔豫州,天意民心可见。我等自负天命,为圣人立言,为百姓立命,却见天下大乱而不能救,见百姓涂炭而不能抚,岂止有罪,简直万恶不赦。”

何逵、何高惊骇不已。“黄公……”

黄琬抬起手。“子高,你别说了。子同,你再辛苦一趟,去见见黄祖,问问家乡的情况,看看黄忠所言是否属实。如果真如黄忠所说,我……”他顿了顿,抬起头,看着远方,眼睛被灿烂的朝阳照得眯起。“我愿受刀钺,赴鼎镬,以身承罪,百死而无一怨。若是不然,纵使千刀万剐,遗臭万年,我也要与黄忠决一死战,不死不休。”

何逵、何咸相对无言。他们清楚,对黄琬这样一个骄傲的人来说,让他承认自己错了有多难。可是其他掾吏、卫士却不这么想,黄琬有投降之意,他们就有了活命的可能。见何咸不吭声,有一个掾吏忍不住排众而出。

“太尉,欲求证黄汉升所言虚实,何必去问黄祖,太尉身边便有不少知晓内情之人。”

黄琬很惊讶,不过他随即又恍然大悟。他身边的人不是他的宗族就是他的乡党,有不少人是他转镇洛阳时才从江夏赶来的,对江夏、南阳的情况并不陌生。只是他公务繁忙,又尊卑有别,从来没有想过要和他们交谈。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不禁惭愧得满脸通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身边就有这么多信息来源,却从来没有想过主动去了解一下,面对黄忠,怎么可能不败?

黄琬后悔莫及,环顾四周,大声说道:“有人了解黄汉升吗?”

过了一会儿,远处有一个卫士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听过黄汉升与孙将军,不是,孙策相识的故事。”

话音未落,又有一个卫士举起手。“太尉,我听过黄汉升阵斩夏侯渊的故事。”

变化和计划

汝水北,繁邱城。

孙策抱着霸王杀,靠着城垛打盹,似睡非睡,一只耳朵贴着城墙。郭武侧躺在一旁的地上,枕着箭箙。城下的脚步声一响,郭武就睁开了眼睛。他刚准备站起,被孙策伸手轻轻按住。

“别紧张,自己人,你再睡一会儿。”

“哦。”郭武打了个哈欠,又躺下了。他这个年龄正是能睡的时候,一夜不睡也没事,一躺下也能睡得昏天黑暗。相比之下,孙策已经是老兵了,既能骑在马上睡着,也能在睡着的时候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清醒过来。

稍远处的文丑已经站了起来,和郭援一左一右,守住了马道。

一个骑士快步走了上来,从文丑、郭援身边走过,径自来到孙策面前,躬身行礼,取出一只铜管,递给孙策。铜管入手,份量很沉。孙策接过铜管,确认完整,封泥上加盖的是军谋处的印信和郭嘉的私信,说明这封急件由郭嘉本人亲自发出。他敲碎封印,拔下铜盖,这才发现里面是一卷卷得很紧的纸,内容应该不少。他小心的取出纸卷,展开,前面是一面地图,画着襄城到颍阳之间的地形和水系,用朱砂标注了几个地点,后面的内容全是密密麻麻的隶书,是诸葛亮的笔迹。

孙策不自觉的笑了笑。郭嘉主持,诸葛亮、陆议辅助,再加上二十几个年轻军谋,他们设计出来的计划就算不是万无一失也应该是十拿九稳,不会有明显的破绽。

不过,孙策并没能开心多久。郭嘉告诉他一个消息:沮鹄已经赶回襄城,主持襄城防务,即使困住麹义,袭取襄城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他们的计划只有一个目标:重创麹义部,而且这个目的也不是必须的。在黄琬被困的情况下,洛阳随时可能易手,麹义不可能在颍川驻留太久,否则会有成为孤军的可能,无粮无援,困守孤城。

孙策明白郭嘉的意思:不要太冒险。他微微一笑,觉得郭嘉纯属多虑。他再怎么鲁莽也不会以身犯险,去找麹义单挑吧。他和郭嘉多次讨论过双方的优势,清楚时间优势在自己这一边,就算这一仗打输了,他也不会一败涂地,主动冒险这种事是不存在的。

谨慎不等于怕死,持重不等于怯懦,他总不能像宋朝的将军一样躲在后方遥控指挥。战机稍纵即逝,该身先士卒的时候还得身先士卒,装备这么好,武功也算过得去,身边还有这么多高手护卫,真被流矢要了命,那也只能说是天意。

计划的前半部分是针对黄琬被困后的形势分析。这是一个意外,之前几乎没有任何预案,半夜时间拿出这样的结果,郭嘉等人应该是彻夜未眠。分析的重点是袁绍将如何安排坐镇洛阳的人选。洛阳居天下之中,除了益州、交州这样的边远之地,几乎数得上的势力都和洛阳有直接接触。坐镇洛阳不仅需要强悍的武力,还要有足够的威望,两者不可或缺,但袁绍已经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所以他很可能退而求其次。

郭嘉拟了几个人选,按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排列:审配,王允,皇甫嵩。

王允是袁绍最坚定的支持者,手上又有袁家几十人的鲜血,他如果坐镇洛阳,会比黄琬更坚决。但他年纪大了,又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