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751节(4 / 5)

加入书签

卢毓看不起我,我实在不是卢师的好学生。

逢纪接着为刘备分析。沈友攻取青州这么久了,青州人是不是就臣服了呢?恐怕未必。原因有二:一是时间尚短,二是孙策的新政不受世家欢迎。经过多年战乱,青州百姓死的死了,跑的跑了,尤其是初平五年的那场大疫,大部分百姓都跑到了豫州,剩下的都是有家有业的世家、豪强。孙策要推行新政,就要从他们手中夺走土地,且不说夺了土地有没有人种,青州的世家、豪强也不能接受这种条件。

所以,孙策一直没有在青州推行新政,只是屯田。青州的世家、豪强还保持着独立,只要有机会,他们一定会与孙策决裂,否则等孙策统一天下,他们迟早会和豫州世家一样的下场。

逢纪说道:“对将军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将军是宗室,虽然血脉疏远,终究还是高皇帝的子孙。如果能吸取田楷治青州的教训,不与世家为敌,就有可能获得世家的支持。兴亡之际最容易提升门户,只要将军立了功,加官晋爵,甚至重列宗籍,都不是什么难事。”

刘备连连点头,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忍住心中的喜悦。天子之前就有诏书给他,允诺他只要立了功,就可以将他重新列入宗籍。如今逢纪也这么说,看来这件事值得认真考虑。至于长安的朝廷能走到哪一步,对他来说并不是关键,只要能拥有号令天下的资本,他不在乎这个资本来自何处。

刘备很想问问逢纪,如果人心在世家,那最后的胜利者会不会是袁谭。可是想想逢纪的身份,决定还是以后再问。万一逢纪只是奉袁谭之命来帮他的,这可没法回答。不管怎么说,先打败孙策再说。

两人商量了半天,逢纪最后为刘备拟定了一个方案:向东,迎战沈友。

就目前而言,可能增援历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任城的纪灵,一个是北海的沈友。纪灵从任城而来,要经过济北、泰山,不可避免的要与曹昂发生联系,形势太复杂,还是交给袁谭比较合适。袁谭也有骑兵,曹昂又是他的故吏,他处理起来比较方便。沈友则不同,由历城向东,没有什么险要关塞,地势也平坦,适合骑兵奔驰,一路上世家也多,补给比较方便。沈友也有骑兵,但数量有限,只有千人左右,无法对刘备造成真正的威胁。

刘备琢磨了一下,深以为然。

第二天,刘备与袁谭商议,决定率部迎击沈友。他把逢纪为他分析的原因一说,袁谭表示同意,接受了刘备的方案,又拨了十天的粮秣。高唐到历城不过一百多里,对骑兵来说就是一天的路程,十天的粮秣足以应付一些突发状况。

刘备领了粮秣,随即起程,率领一万精骑越过干涸的河道,从高唐城下经过,向历城方向奔去。

……

朱然站在城头,看着城外耀武扬威的幽州骑兵,不禁冷笑了一声,将手中的一根算筹轻轻折断,手一扬,扔下城头。

刘备果然来了,而且是亲自统兵。大王说得没错,这人没什么忠义可言,迟早会有一战。

他仔细地看着刘备的战旗,和事先收集的资料一一对照,确认统兵的将领。除了刘备本人,他还看到了张飞的战旗、赵云的战旗、牵招的战旗,唯独没有关羽的战旗。看样子关羽被留在了幽州。这也可以理解,太史慈就在辽东,刘备不能不防,能挡住太史慈的也只有关羽。况且关羽刚愎自用,桀骜不驯,刘备也无法得心应手的控制他,留他在幽州是最好的选择。

一想到关羽,朱然的嘴角就不由得想笑。他在吴王左右,几次持到吴王用关羽来敲打朱桓,说人有要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关羽勇武绝伦,但傲气太盛,无法与同僚相处,终究会害了他。统兵作战,固然要有争先之心,但更要有警惕之心。一个人再勇猛也不可能打赢一场战争,真正的胜利必然来自于团结,来自于同僚的信任和支持。

当时只是听听,感受不深,如今他也统兵作战,而且第一次就统领五千人马,坚守高唐,压力之大不言而喻。袁谭已至,骑兵穿插到身后,现在想走也迟了,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徐琨、沈友等人的身上。他们能完成预守的作战计划,他才有机会建功立业。如果历城失守,高唐就是一座孤城,很难坚持到最后。

“希望庞祭酒不负凤雏之名。”朱然想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声轻笑。作为吴王身边的小将,朱然对庞统一直很好奇。大王以烈火凤凰为号,庞统却以凤雏为号,难免会让人联想到什么。不过庞统是孙策第一个侍从,他们之间的情义的确不是其他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庞统这次设计的作战方案就很有吴王的风格。看似大胆,偏偏又精致之极,刚提出来的时候,沈友、徐琨两个都督都不赞同,觉得这个方案过于冒险,只有他见猎心喜,立刻表示赞同,并主动承担了任务中最危险的部分——守高唐。

……

刘备深入济南之后,袁谭随即包围了高唐城,十万大军将高唐城围得水泄不通。

沮授的计划是不管刘备能不能成功,先取高唐城,解决后顾之忧。高唐临河,将来黄河复通,从冀州来的粮草、辎重从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