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811节(3 / 4)

加入书签

意识到双方的实力绝不能用兵力来衡量,兖州的木学堂和豫州的木学堂没法比,双方在军械水平的差距悬殊,他们根本没有一点机会。天子心情复杂,他早就知道孙策重视工匠,很早就在南阳建木学堂,也知道孙策在军械上优势明显,可是这一次亲眼见识了双方的抛石机对攻后,他才真正明白这个优势究竟有多大。

比起双方在抛石机上的实力差距,甲胄、刀矛上的那点差距不值一提。

一时间,天子心灰意冷。差距这么大,还打个什么劲。他们根本不可能攻克定陶,那孙策又何必要来?孙策不来,他们就没有出奇制胜的机会,再僵持下去也只是自取欺辱。

算了吧,还是回关中闭关自守,想办法开拓西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天子召集诸将议事,透露了想撤兵的想法。吕布、马超虽然不甘心,可是看到董昭的头阵输得那么惨,也清楚奔袭孙策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僵持无益,不如早退,等以后有机会再报仇。

董越一直没吭声,像个小透明似的站在角落里,只是眼神游移,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就在他们达成一致,准备撤退的时候,朱桓的回复到了。

原本以为你们捡到了抛石机图纸,有一定的攻城能力,才在城中静候,没想到你们还是这么弱,实在让我失望。为了让你们输得心服口服,知道什么叫大势所趋,不要再有痴心妄想,早日向吴王称臣,实现天下太平,我决定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出城与你们交战,堂堂之阵,一较高下。

小军师

“陛下,臣以为不可。”董昭躬身施礼,神情凝重。“此乃缓兵之计。朱桓、陆议虽年少,却狡诈过人,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吕布、马超不约而同的哼了一声,神情不屑。随即又觉得与对方如此默契实在不妥,互相瞪了一眼,又重重地哼了一声,同时把头扭了过去,一副势不两立的气势。

天子瞥着战书,沉默了片刻,又道:“子扬,你以为如何?”

刘晔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出了一会儿神,等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他,才慢吞吞的说道:“陛下,臣在想,鲁肃此刻应在何处。陛下进入兖州已经半个多月,孙策本人都从建业赶来,鲁肃为何一直没有消息?他是不担心朱桓、陆议,还是另有所图?”

天子明白了刘晔的意思。刘晔和董昭一样,对攻克定陶失去了信心,也不相信野战就能克敌制胜,为求万全,他宁愿撤退,只是担心吕布、马超不肯,所以特地强调鲁肃的异常反应。

鲁肃一直没有消息传来,要么是相信朱桓、陆议的实力,认为他们没什么危险,但更可能的却是他掩饰了行踪,另有所图,比如抄他们的后路。孙策本人都从建业赶来了,鲁肃就算相信朱桓、陆议,也应该有所表示,一点反应也没有未免不太正常。

既然朱桓能凭借巨型抛石机迅速攻克定陶,鲁肃如果也有巨型抛石机,攻城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毕竟他可是半天拿下弘农的人,而且是在没有巨型抛石机的情况下。朱桓、陆议拖着他们,鲁肃趁机断他们退路,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果然,刘晔话音未落,吕布、马超神情已变,整个人的气势弱了三分,紧闭着嘴巴,一言不发。

天子暗自叹了一声。这次入兖州又是白忙一场,定陶失守,李进阵亡,昌邑也没保住,唯一的成绩就是掩护董昭后撤到鄄城。孙策就在数百里之外,根本没有露面,就让他知难而退。

“依董公之计,当如何?”天子心情低落,有些怏怏。

董昭松了一口气。他现在最怕天子年轻气盛,非要与朱桓野战。野战自然比攻城好一些,却也谈不上什么优势,更何况还有孙策在一旁虎视眈眈。从全局考虑,当然还是先撤退最安全。

“臣以为刘令君所虑极是。陛下与孙策争的是天下,不在一城之得失。既然进不可得,当先守退路,以策万全。譬如弯弓,当先引弦,然后发矢,方可杀人于百步之外。北人骑马,南人操舟,越往北,于陛下越有利。”

董昭走到地图前,详加解说。兖州境内的河流大多是东西方向,朱桓靠水运,路途迂远,并不方便,远不如骑兵来得迅速。如果将战线后撤到鄄城、濮阳一带,不仅可以避免被鲁肃切断后路的危险,就近得到东郡世家的补给支持,还可以拉长朱桓的补给运输线。此消彼涨,对己方更有利。

更重要的是,定陶向北两百多里内只有濮水可称大河,其他皆是平坦之地,一旦发现战机,骑兵完全可以长驱直入,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

听完董昭的解释,不仅天子深表赞同,吕布、马超也觉得此计可行。他们不久前刚从濮阳赶来,了解这里的地形,比起深入豫州作战,后退到濮阳等待战机无疑更保险。

“那就让朱桓、陆议再多活几日。”吕布恨恨地说道。

“朱桓可以给你,陆议一定得留给我。”马超握紧了拳头。“我一定要敲下他的牙齿,拔掉他的舌头,看他还能否胡言乱语。”

“那得看你够不够快。”吕布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