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4 / 7)

加入书签

一个叫作石营的地方,发现前面约500米远的铜城闸隘口(铜闸镇东)建有元军水寨。这是元朝水师元帅曼济哈雅建造的,是为了扼阻巢湖水军入江。显然,此路不通了。

于是,他们退回到3公里处的三岔口(其西边有个村屯,叫河口村),沿着一条通向裕溪河的后河支流南下,看看可否从裕溪河入江。尽管这条路比较远,总比无路可走要好。侦察船行走了约10公里,到达一个叫作大傅的地方,发现南面不远汇流裕溪河的三汊口(曾设三汊河乡)也建了元军水寨,也是曼济哈雅的。此路也不通。

南面的裕溪河和北面的后河之间是河网地区,小河汊密如蛛网。他们退回2公里路,来到刚才经过的一个叫作下圩的三叉水路口,然后试探着向东行驶,结果发现后河支流的这条叉流和其它河汊相通,最终与长江相通。但是水浅,不可行大船。朱元璋沮丧地回到巢湖水军,一筹莫展。

在义军水寨,朱元璋发现生活物资非常缺乏。由此他想:元军水寨位于河流中段,应该也是如此,元军的士气必然低落。

第二天晚上,突然天降大雨,一连下了十天,河网地区一片汪洋,稍微高点的地方成了孤岛。平时的陆地水深也有一丈(约32米)左右。

元璋大喜过望,兴奋地喊道:“天助我也!”

机不可失,廖永安马上下令,带领巢湖水军乘着涨水出发,大小舟船从巢湖鱼贯而出。殿后的赵普胜随行不远变了卦,带领他的部队返回巢湖。其余的舟船全部顺流而下,通过长江到达和州。从此,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的水师变成了朱元璋的水军。

在巢湖水军经过河口村时,朱元璋叫郑遇春脱掉绛红军衣,乘条2浆小船到铜城闸水寨,诱骗曼济哈雅的水兵到和州购买物品。结果捉住十九人,都是善于操作舟船,懂得水战的。

朱元璋想:廖永安的水师战斗力不强,连左君弼都打不过,一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于是不耻下问,向元军俘虏请教水战。随后,任命几个经验丰富的俘虏为教头。请他们给廖永安、俞通海等大小水师将领讲课,并上船训练水军。

红军水兵掌握水战的基本知识后,朱元璋萌生一个检验、锻炼水军的想法。随后下令:廖永安、俞通海携郑遇春、赵德胜带领水师入江逆流而上,攻打曼济哈雅的裕溪三汊河水寨。

元军多为大型、中型战舰,有两层或三层兵舱、战舱,最短的也有83丈(约263米),进退、转弯缓慢。

朱氏水师的大船不超过10丈(约32米),大多数是一批长约5丈(158米)、宽约15丈(48米)的渔舟,叫魛鱼船。船头较小、为方形,尾部宽阔、底尖。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尾宽便于分水。这种渔船有8棹,16人操作,能乘50人,非常利于作战。还带有一桅风帆。

在冯国用的建议下,朱元璋与廖永安商议后,把魛鱼船改为兵船,设大浆10支,20名水手操作。建造了一个兵舱,长约32丈(10米)、宽约6尺(19米)。设置12排座位,每排3人。其中的走道还可坐11人。舱顶是平顶,沿四边安装了栏杆,尾端栏杆正中安立一根信号旗杆,高一丈(约32米),上端固定着一根横杆,与立杆形成“十”字架。左右横杆中间各有一个铁钩,用来挂上幡式信号旗(条状长方形)。舱尾固定有一部斜梯,通到舱顶。

数十艘10丈长的大船则改造为两层的中型战舰,设置20棹、40名水手。下层设置30排座位,每排坐6人。上层为战舱,左右两壁开设箭窗,用于水战放箭。夜晚作为水手、舵手的卧室。舱顶也安装了栏杆和信号杆。

攻打三汊河水寨时,每条魛鱼舰只载20名披挂牛皮甲衣的弓箭手、10个点火兵。快速逼近敌船后,发射火苗箭突袭。大火把曼济哈雅的水师烧得狼狈不堪。

首次和元军水战,虽然歼敌数量很少,但是烧毁、烧损10余艘中型敌舰。这使朱元璋及全体将士渡江作战的信心大增。接着,朱元璋召开庆功大会,请李善长宣布嘉奖名单和任命书。

任命廖永安为水师一军镇抚,郑遇春为水师一军军需总管。任命俞通海为水师二军镇抚,俞廷玉为水师二军军需总管。水战需要大量箭矢、燃油、铠甲等。

第二天,朱元璋迫不及待,在自己的帅府与各位将领商议渡江计划。

朱元璋以元军水兵训练红军,首战告捷,马上又论功行赏,廖永安对他的领导才能钦佩不已。在会上带头发言说:“朱公,三汊河一仗,旗开得胜,士气高涨,我们可以一鼓作气,顺江而下,直取集庆(今南京)。”

俞通海、郑遇春随声附和。常遇春、徐达、赵德胜也纷纷赞同。

朱元璋则说:“诸位兄弟,攻主营,应先拔附寨,剪断主营的羽翼,以免背后或两翼受敌。”

他把廖永安、俞通海叫到中堂前的方桌旁,指着桌面的地图说:“取集庆,应先占采石矶。采石矶是北上集庆、南下芜湖、铜陵的咽喉,离集庆100多里(57公里多)。得采石,可占领太平(当涂县城)得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