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怎么滴就怎么滴吧。”
转眼到了64年,韩小四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小学实习老师的生涯后有几天休息时间, 他立马跑回了家住。
还是家里舒服呀, 小学刚开始放暑假,还没有进入梅雨季节,外面天气热得跟夏天似的,屋内却是阴凉的。
“娘, 我们学校同年级的有80多人,学校推荐5人可参加高考, 但是只能报考高等师范院校。”韩小四语气自豪地说道:“推荐名额里就有我!”
“是吗?”王红芬开心, 自己生的孩子可真优秀:“高等, 那不就是和你三哥是一样的大学了?”
韩小四得意地点头, 虽然他还没想好要不要去考, 可能被推荐上了这件事本身就很光荣。
王红芬高兴之余想到, 中专是在本地上的, 找找人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留在本市的, 如果考上大学就不一定了,
她还没这个能耐把手伸到别的城市去。
大儿子在100来里外的隔壁市,二儿子在几十里外的村上,三儿子更远了,在沪市上完学,留在了沪市当高中老师,写信回来说谈了个朋友,快要结婚了。
她想留个儿子在身边,总不能生养了四个儿子,一个都留不住吧,以后养老怎么办?
珍珍大了总归要嫁出去的呀!
无论如何,得让小四留在市里工作。
“不行不行,你不是马上能分配工作了,就在本地上,别考什么大学了。”王红芬摇头了。
韩小四就不愿意了,凭什么三哥就能上大学,自己就不能上?
要是自己没这能力考大学就算了,自己有能力的啊。本来他就一分两分想考大学的心,现在变成了五六分。
“我就要去。”他赌气说道。
“……”犟驴,早知道自己就说让他去了。
珍珍对于以前的历史没有特别去了解过,只记得即将混乱的时期是十年,期间的事情她不是很了解。
好像学校会停课,如果上了大学,正好碰上那个运动最猖狂的时期,遇到器械武斗的话可能会丧命。
她也是支持王红芬的,上前拉着韩小四的手摇着:“四哥,不去上大学!要工作赚钱!”
除了家里的吃喝,珍珍很少对家长的事指手画脚的,王红芬有闺女的支持,她的底气足了起来。
她相信闺女:“小四啊!你看咱家要养这么多的孩子,
你二嫂还说要把建国、建设和宝珠送过来。你还是早点工作吧。”
韩铁柱也同意,他说:“听你娘的。”
小四有些憋屈地上楼回房间去了,自己不想上和别人不让你去上大学,本质上的感觉是不同的。
王红芬和韩铁柱商量着,让他小姑父帮忙找找人看,哪个小学缺人的,看能不能留在市里。
珍珍却知道不能当老师,未来很久一段时间老师的地位并不高。
现在最好是去厂办,最轻松保险的。
她偷偷地让方卫东去新海市区本地的单位找找,哪个单位有空的名额啥的。
在学校分配下来之前搞定。想上大学的话,可以77年去考。
既然不准备考大学,他也就没什么事可做了,王红芬让小四带着几个孩子回村上去,多砍些柴晒在院子里,回头带回来冬天烧。
家里冬天要用不少柴火的。
珍珍虚岁七岁了,王红芬对她一直很是放心,至于喜儿,有珍珍看着,不会出大篓子的,
现在她庆幸,大儿媳和三个孩子的户口还在村上,自家跟大队长也有几分情分在,
所以年底队里分粮食还给分了几百斤,最起码够几个人吃的,家里不用额外去买高价粮。
赵家沟村韩铁柱家老宅门口,
方卫东把他们一行人送到了家门口就走了。
“二嫂!”小四和珍珍喊着高翠喜。
“二婶!”平平、安安和喜儿一打照面也喊她一声。
“哎呀,我就猜到你们这两天就回来了。”
高翠喜一点也不反对孩子们回村上来。
村上这几年的农作物年年高产丰收,
一年两季高产水稻一季麦子,水稻田里还养着稻田鸭,不管种啥都高产。
每年光是鸭蛋都要收老多了。
村上还自建了养猪场,工分可值钱了。
高翠喜虽然没打听到公婆一年具体多少钱和票,可她感觉公婆还有大嫂家,都没自家有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