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13)
而郑徽却是更下流了,下流到了乞讨为生,不以为耻的地步。
当他能够撑一根竹杖,慢慢走路时,自动来施舍他的人就一天比一天少了。盘踞在土地庙的那些乞儿们,原来可以沾他一点光,以后又把他看成一个累赘。斜眼儿倒很同情他,但作为一个头儿,他有他的法度,如果私心偏袒,容许郑徽坐享其成,不能服众,他的丐头的地位,便有被篡夺的危险。
因此,斜眼儿不能不发话。“喂,新来的!”这是他们问不出郑徽的姓名,自然而然地所赋予的一个代名词,“你也该出去做点生意了!”
“我从没有做过生意。”郑徽惭愧地说,“不识秤,也不会打算盘。”
斜眼儿又好笑,又好气,“你倒像个书呆子!你道什么生意?我说的是没本钱的生意。”
“难道是去打家劫舍吗?”郑徽嗫嚅着说,“我想不是的。斜眼儿哥,你实说了吧!”
“你真的不懂,我只好实说了,两个字:讨饭!”
“噢——”这不足惊异,但他却感到为难,有现成的冷饭残羹,背着人也就吃下去了,若要仰面求人,伸出一只手去乞讨,那可是比死还难!
“怎么样呢?”斜眼儿催问着。
“我,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讨法?”
“谁又是生下来就会讨饭的?还不是逼到没有办法,只好不要脸了。”斜眼儿停了一下,开了教训,“讨饭也算三百六十行中的一样行业,要难,比什么都难;要容易,比什么都容易。”
“那么,请你先说容易的。”
“容易,就是不劳心、不努力,张口去讨,伸手去要。哪怕你万贯家财,娇生惯养,要吃饭,要钱花,不也要开开口、伸伸手?不然,谁知道你要干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如果讨饭不是件最容易的事,一个人就不会去讨饭。”
“嗯,嗯,这话不错。若是还有比讨饭容易的事,尽可以自食其力,何必是这样叫人看不起?”郑徽接着又问:“斜眼儿哥,你再说那难的。”
“难的就是你现在心里的想法,舍不下那张脸!”
“这话也不错。”
“可是,舍不下那张脸,就活不下去。你想想看,除了讨饭,你还能干什么?”
郑徽被问住了。茫茫人海,在他无路可走!任何一条路都有个,做工要会手艺,行商要有本钱,哪怕做苦力,也还要一把力气。而他,鹑衣百结,杖伤未愈,兼以遭逢了这样的人伦剧变,自觉已成为天地间最不肖、最无用的弃材,心志颓丧到了极处,即使有路可走,他也无力去跨开第一步。
于是,郑徽痛苦地摇摇头:“我什么都不能干!”
“那你注定了是讨饭的命!”斜眼兄理直气壮地说,“认命吧,去讨饭!”
认命是一回事,能不能开得出口去乞讨,又是一回事。不管斜眼儿如何开导、鼓励,郑徽仍是踟蹰不前。
“我可告诉你!”斜眼儿疾言厉色地提出警告,“弟兄们都说了,死掉的父母都吃不到我们一碗麦饭,可又养个活祖宗在家里,这口气咽不下去。你琢磨着办吧,你要舍不下这张脸,不肯讨饭,趁早替我请!”说到这里,又冷笑道:“我看你的脸皮也叫人剥得差不多了!舍得下,舍不下,都是一样。我可再劝你一句:已落到这个地步了,四大皆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你不用担心妻妾偷汉、儿孙不成器,也不用担心小偷、强盗,更不必怕有什么仇人算计你,甚至死也不必怕,反正这个世界不过如此,回了老家更好。你想,这样无忧无虑,岂不是神仙过的日子?所以说,讨饭三年,给个皇帝不换,就是这个道理!”
这番话在郑徽真是闻所未闻。原来行乞生涯,竟是佛家勘破生死关头的大慈悲的境界!若“无我相”,则一切烦恼,无由而生。佛经上说“境由心造”,看来真是一针见血地刺破了七情六欲。
郑徽低眉敛手,赞叹地自语:“不想穷途末路,得闻金丹大道!”
“你说什么?”斜眼儿听不懂他的话,翻着眼,偏着头问。
“我听你的话!”
“对啊!这才是我的好兄弟。”斜眼儿高兴地说,“你只去讨好了。讨得到讨不到,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别的弟兄知道,你并没有在家吃现成饭。”
从此,郑徽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乞儿。但他的乞讨方式,与众不同——他不强讨,也不用过分卑贱的神态和语言去哀求,他像个募化的行脚僧,沿门托钵,唱一声:“求布施!”有布施也罢,没布施也罢,决不多作逗留,惹人讨厌。
同时他又自己规定,乞讨以及午为限,因此,足迹不出一坊之地。讨来的钱和饭,都交给斜眼儿,再领受他自己应得的一份,只是一份果腹的食物,钱在他没有用处。
午后,他反走得远些,每每到佛寺去听经。长安自贞观年间玄奘取经东归,广建佛寺,高僧辈出,有时登坛说法,那般信心极虔的善男信女,对于大乘经义,其实并不懂得多少,倒是蜷缩在殿下墙角的乞儿,会心不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