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496节(1 / 4)
大战在即,孙策不想把黄琬留在繁邱城,更不想带着他去龙渊,他打算送他去平舆。在离开之前,他想和他见一面,聊一聊。
站在院子门口,孙策有些迟疑。待会儿见了面该说些什么,他心里还没有计划好。
“吱呀”一声轻响,窗户被人轻轻的推开,露出黄琬半张脸。黄琬也不说话,隔着窗户,静静地看着孙策。他没有戴冠,花白的头发用一块头布包着,穿着一身越布单衣,跪坐在窗前,像是在看书。
两人四目相对,互相看了一会,黄琬面沉如水,孙策却突然笑了起来。他走到窗前,看了一眼,见黄琬面前的案上果然摊着一部书。这是一间简陋的民居,又矮又小,屋梁高不足一丈,屋檐只有七尺左右,孙策如果不低头甚至会撞到脑门。屋里一丈见方,只能摆下一张床,一张席。孙策看了一下,打消了进屋的计划。这屋子这么小,两人坐在一起,万一老头要动粗,让都没地方让。
他可不想和黄琬撕打。
“黄公看什么呢?”孙策伏在窗口,调侃道:“听说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我还以为你在想怎么写请罪疏。”
“我有什么罪好请?”黄琬不紧不慢地说道。
“你身为太尉,率兵攻击颍川还没罪?你不要告诉我是有诏书命你这么做的。”
“我奉诏坐镇洛阳,有便宜用兵的权力,不需要诏书。”黄琬淡淡地说道:“只要我认为有必要,我就可以出兵。”
“那你觉得有必要攻击我?”
“当然,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我是乱臣贼子?”孙策扬扬眉。“黄公不愧是名士,这颠倒黑白的本事一流。袁绍矫诏,不是乱臣贼子,我献粮关中反倒成了乱臣贼子?”
黄琬不慌不忙,脸色平静。“你是不是乱臣贼子,你心里清楚,我心里也清楚。至于为什么攻击你,而不是先攻击袁绍,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朝廷疲惫,要兵没兵,要粮没粮,根本没有力量对抗袁绍。借袁绍之力打败你,豫州归袁绍,荆州归朝廷,朝廷可有半壁江山。如果运气好,能逼你投降,再反攻袁绍,胜算总比现在与袁绍开战大得多吧。”
孙策很惊讶,盯着黄琬看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确认黄琬说的是真是假,但他知道朝廷很可能的确有这样的想法,只有如此,他们拔高周瑜才合情合理。如果他真的被袁绍和黄琬打败,不得不向朝廷低头,只能退守扬州,荆州被剥离出去几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孙策咧了咧嘴。“看起来,你们的运气不怎么好。”
黄琬叹了一口气,低下头,看着案上的书。“是啊,朝廷的运气的确不怎么好,不过豫州百姓的运气似乎不错。”他重新抬起头。“孙将军,对与民争利,你怎么看?”
敢做不敢认
孙策伸手将案上的书拿了过来,看了一眼,原来是《盐铁论考释》,仔细再看,书的天头地脚写了不少朱砂字,应该是黄琬看书的批语。黄琬的书法很大气,方方正正,自含奇崛之气,有些礼器碑的味道,不像蔡邕的书法那么圆。
“黄公好书法。”孙策很自然地赞了一声:“你是支持御史大夫,还是支持贤良文学?以你的身份,应该是贤良文学吧?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对吧?”
黄琬目光微闪,垂下眼皮,将孙策放歪的书摆正。孙策看得出黄琬的心情有些矛盾,无法回答他的问题。以黄琬世家名士的身份而言,他当然是支持贤良文学,反对与民争利。可是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而言,他又很清楚,反对与民争利的结果就是世家、豪强的坐大,而这正是本朝百余年都没能解决的痼疾。
孙策也不着急,静静地看着黄琬。郭嘉把黄琬说得那么好,他其实是有些怀疑的。郭嘉再聪明毕竟也是人,他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的局限。他行为非主流,不代表他就不向往主流。对黄琬这种少年成名,德才兼备的名士高官,他是没什么抵抗力的。与黄琬类似的李膺就是郭嘉的偶像之一。
可是在他看来,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管有多大的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就是从接受儒学教育开始的,然后才有机会接触现实,他们看待世界的标准就是儒家的,凡是与儒家学说不同的都是错的,都是需要改造的。
这就是他们大多偏执的根源之一。很多人也许认识到了儒家理论与现实的偏离,但他们最多只是明哲保身,做个隐士,或者阳奉阴违,做一个伪君子,却没人敢质疑儒家世家观的正确性。
不与民争利,就是儒家仁政观念的一部分。
从本质上来说,不与民争利的初衷并没有错,没有一个人希望皇帝无节制的榨取民力,将整个天下的财富都用于一个人的穷奢极欲。孙策也不赞同。但不与民争利这个美好的愿望在执行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尤其是儒学独尊,成为整个王朝的政治伦理支柱的时候。世家豪强用这个理由名正言顺的拒绝交税,结果户口增加,朝廷却陷入了财政困难,只能看着世家豪强无节制的膨胀。
儒家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