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尾声(8 / 11)

加入书签

得这样透彻,想得如此周到。可惜,”她的声音消失了,却在心中自语,“你不是皇帝!”

丢开忧疑惊惧,她自我警惕着还有棘手的现实要好好应付。第一件想到的事,是该把皇帝的态度告诉她丈夫,好叫他心里有数。但这封信很难着笔,若是措辞不谨,泄露出去,将会惹祸。盘算了半夜,她终于写成了一封自觉面面俱到、毫无漏洞的信。

信中说,皇帝召见了她,问起虬髯客的行踪,她已据实答奏。皇帝念旧情重,十分关切,希望李靖将虬髯客在定襄的情形,随时详奏以“上慰圣心”——这是暗示李靖,皇帝已生猜嫌,不可隐瞒什么。

写好了信,她遣人送到兵部,请派驿差专递。这样做法,用意在表示无私。处理完了这一切,她稍稍心定了些,把全副精神关注在虬髯客身上,嘱咐府中得力稳当的苍头,到东西两市,密密查访,怕是虬髯客神出鬼没地又已回到了长安,便好赶快请来相见。

那东西两市,一到日中鸣钲交易,万头攒动,要在其中去找个人,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派出去的苍头,计议了一下,都说“三舅”仪表奇伟,只有专门注意那些奇装异服、形容古怪的人,或许会有所获。

那些人在西市最多。大唐开国不过十几年,除了北狄以外,东、南、西三面的邻国,交好宾服的极多,大唐对那些来自日本、于阗、龟兹、大食、天竺、波斯的外侨,也以极宽大的态度对待,不管信的是佛教、回教、景教、祆教,还是摩尼教,都可以在长安安居乐业。但是,达官显宦所住的东城,对他们多少是排斥的,所以多集中在西城靠北密迩西市的那几坊中。

寻了有上十天,如石沉大海,始终没有虬髯客的影子。

就这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捷报,说李靖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掳十万,逃亡的颉利,为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所生擒,正在解送长安途中。而大唐派去抚慰的专使,唐俭和安修仁,却是安然脱险了。

喜极而泣的张出尘,心里明白,这是虬髯客的杰作。她在想,应该把此中原委,奏明皇帝——虬髯客立了这样件大功,李世民,不该再对他有所猜嫌了。

但她随即又想到了她自己跟皇帝说过的话:“妇人不与闻国事。”何况是如此重大的军事机密?虬髯客幸而得手,若是失败了呢?那便是李靖违旨误国,罪在不赦。这样一想,她又担忧了,仗是打胜了,违旨也违定了,设或故意苛求,则无功有罪——隋朝名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不赏而诛,便是先例。

因此,她对朝廷的动静,特别加了几分注意。不久,皇帝颁发了两道举国欢腾的诏令:大赦天下。赐民大酺五日。这表示皇帝对这一次的大胜,是极其高兴和重视的。

于是,张出尘安心了。她预计着皇帝又会召见,向她赞扬李靖的功劳。

果然,她又奉召进宫。但是,皇帝并未奖许李靖,却拿了一道御史大夫萧瑀的奏章给她看,萧瑀弹劾李靖治军无律,纵容士兵掳掠,散失奇宝。

“出尘,你看药师会这样子吗?”

张出尘自觉一颗心在往下沉,违旨有罪的忧虑实现了!但也因为是意料中事,她才能从容应对:“李靖从龙以来,治军如何,为陛下所亲见,其事有无,自有宸断,毋劳垂询。”

语气委婉,话中的意思却硬,“毋劳垂询”,简直是在给皇帝钉子碰。李世民有些好笑。“出尘,你放心!”他正色说道,“我不录其罪,只录其功。”

张出尘想说:李靖无罪。话到口边却又咽住,只照例谢恩。

“还有件事,我要告诉你。”李世民说,“虬髯客在药师军中,替他参赞一切。”

张出尘还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不敢贸然有所表示,只说:“张某原是陛下的故人。”

李世民点点头,赞叹着说:“真是不世出的奇才!可惜——”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可惜什么呢?可惜不肯为他所用。张出尘心中默祷:但愿李世民不是杨素。

“出尘!等虬髯客回来,你务必得想办法把他留下来。你们兄妹感情好,他会听你的劝。你告诉他,我已经叫鸿胪寺研议,如何用最优遇的礼节待他。”李世民稍停一下又说,“还有,你该请他在你们那里下榻!”

张出尘领旨出宫,恨不得自己跨一匹快马,飞驰回府,她急于要去看一看虬髯客留下来的那颗玉印。他的身份,皇帝已经知道了。鸿胪寺是接待四夷君长及朝贡使节的衙门,说叫鸿胪寺研议接待的礼节,不就表示虬髯客是一位番王吗?

是什么地方的番王呢?她必须先弄个明白。打开那小小的锦囊,果然从一枚翠玉印上解答了她的谜,印文上刻着两种字体:一种如符篆一般,茫然不识;一种却是大篆,四个字:扶余国主。

扶余?张出尘恍恍惚惚记起,李靖曾谈过这个地方。理一理记忆,想起那扶余远在东南海外数千里,不但不在四夷之列,而且与中土从无交往。对他们的国主如何接待,并无成例。那就怪不得皇帝要叫鸿胪寺研议宾礼了。

然而就这一会见的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